纪念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10月12至13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广播艺术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承办的“纪念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我校校长施俊天、副校长刘秀峰,音乐学院院长吴樟华、副院长章蔓丽参加系列活动。
“江南笛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一代名师——赵松庭是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他不仅是集创作、教育、科研、演奏四位一体的开宗立派式的大家,还用毕生心血将中国竹笛艺术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他的影响力跨越了几代人,他的艺术生涯对中国笛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场活动“松庭流芳——纪念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于10月12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此次音乐会特邀著名指挥家张列担任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多位赵派第一代弟子、国内顶尖竹笛演奏家担任独奏与领奏,协同第二代弟子登台,他们满怀追忆之思,以精湛的笛艺深情演绎,为观众带来一场饕餮乐宴。
吴樟华教授带来的排笛与乐队《腾飞》由作曲家朱晓谷创作于2018年,乐曲以活泼明快,热情洋溢的气氛渲染,以乐而贺,松庭流芳,恰如作品中所呈现的钱江潮水奔腾不息。
陈悦、蔡拯两位演奏家共同演绎《二凡》,该曲由赵松庭先生改编自婺剧【乱弹二凡】,倒板开篇曲调悲壮激昂,正板华丽流畅,走马紧拉慢唱,流水板一气呵成,两位的演绎更加体现了模拟人声唱腔的动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不同声部的加花。
婺剧曲韵曲罢,昆曲之韵接续而来。演奏家王建平演奏的《春日景和》由姜景洪、王建平作曲,改编自昆曲音乐曲牌,曲调婉转,时现水磨腔之惆怅,又传递出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雁南飞》由演奏家杜如松作曲并演奏,该作品是特别为赵松庭、赵松龄共同研发的“同管双笛”雁飞篪而创,似箫非箫,似笛非笛,其声和雅,其韵所至皆为南飞雁之追寻与追忆。
由张辉、李乐两位演奏家带来《西域之光》二重奏版,是作曲家张诗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而作,音乐间流转着的神秘丝绸之路,演绎出曼妙间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演奏家蒋国基创作并演奏的《水乡船歌》传至耳畔,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调是其创作的灵感,一座拱桥一道湾,其秀美音色与江南水乡之风光融为一体,烟雨依笼旧时桥,油纸伞下非故人。
演奏家詹永明呈现的《鹧鸪飞》是赵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依据《越中览古》的寓意进行改编而成,乐音一出,忆顾往昔,鹧鸪一别山空,似忧似愁至不忧不愁,身未动而心已远。
1954年春,赵先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疗养,一位南方文人气质的笛者,在北方创作了他的第一首笛子曲《早晨》,这是其笛曲创作之路的起始,此曲以昆曲曲牌【点绛唇】为素材,更在无形中为南北笛艺笛乐的地域性风格差异衔接上了一个桥梁。演奏家张维良以悠长的气息和极强地强弱控描绘拂晓之宁静与祥和,随后曲间华丽变化、高潮迭起。
一个“婺”字,江流自北而南,江西至浙江金华,婺源至钱塘,这婺江在时代划转间,竟成为赵先生及其血脉与精神赓续的缘分。胡玉林、王建元、赵琦三位演奏家演奏的《婺江风光》以笛歌颂江山如画,排笛灵动婉转,乐绘婺江之两岸风光。
《燕归来》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是由演奏家王次恒作曲并演奏。燕所至皆为清新灵动,燕所往有感时光流逝,曲调由远至今,气息张力变化间层层推动而出,以宁静婉约和蓬勃之势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希望。
由戴亚、侯长青、蒋宁三位演奏家压轴呈现的《三五七》是赵松庭于1957年以金华婺剧曲牌【三五七】改编而成,曲调粗犷流畅,三位演奏家气息张力之大及其演奏指技之华丽,将作品曲调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更值得为之一叹的是此次三位演绎的独特编配,此举为赵先生传世经典之作开创了新的尝试。
《幽兰逢春》是赵松庭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首作品是其一生的写照,蕴含着赵先生这一生的经历与文化修养。最后,全体演奏人员满怀崇敬与追思共同演奏《幽兰逢春》,以慰赵松庭先生英灵。
10月13日下午,笛艺芳华 百年松庭——《一代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全集》新书发布暨赵松庭笛派艺术研讨会在中国出版集团总部举办。该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记录和研究赵松庭先生笛子艺术的著作。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等领导以及赵松庭笛派嫡传弟子、第二代弟子,全国各地民管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竹笛团体、个人等领导、嘉宾,在京十余家媒体参加活动。
施俊天在研讨会上表示,赵松庭先生曾任教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浙江艺术学校,并担任名誉校长。他匠心独运,将南北两派竹笛演奏风格融为一体,更开创性地提出了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为笛音赋予了新的生命。众多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在他的手中诞生,流传于世。不仅如此,他还精心研制出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骨笛等新乐器品种。在竹笛演奏、曲目编创、教育传承以及理论研究四大领域,赵先生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堪称高校办学的光辉典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赵松庭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始终将先生的艺术精髓与精神风貌视为宝贵财富,不断传承与弘扬。我校作为浙派竹笛艺术传承的重要纽带,致力于深化和拓展赵松庭先生的艺术思想,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举办了多场次纪念赵松庭的系列音乐会、学术讲座,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推动了浙派笛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吴樟华谈到,赵松庭先生强调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与人格的培养。他始终把“爱与责任”视为教育的核心,努力营造一个温暖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我们应继续传承赵先生的教育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多位嘉宾踊跃发言,结合赵松庭先生笛乐、笛艺、教育、学术研究、乐器研发、人格魅力等角度,表达了对赵派笛艺代代相传,松庭精神赓续创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