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浙江本土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暨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舞蹈作品汇报上演
2024年12月30日、31日晚,《花开浙艺 舞韵风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暨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上演。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教育厅、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浙江省文艺界专家学者现场观摩指导。
自2016年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先后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和“浙江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省“双高”专业群建设的推动下,舞蹈学院师生以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建设为时代背景,深入挖掘浙江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舞蹈作品。
多年来,他们深入全省各地采风,扎根乡土、扎根人民,从浙江的悠久历史传统中汲取灵感。无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前溪舞”,还是诸暨西施的传奇故事,或是丽水畲族的“竹拍舞”,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除了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传承,舞蹈学院还致力于将古典韵味与现代演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从 “音舞节”“大艺节” 到 “桃李杯”“芳华杯”,从省艺术基金到国家艺术基金,从全国舞蹈 “荷花奖”到全国舞蹈展演,多部作品屡获佳绩,赢得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更培养出了近百名在全国一线演艺团体和文旅企业中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舞蹈家。
群舞《春水前溪》取材于浙江德清武康前溪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前溪舞”,在复建的基础上,提取舞蹈动作语汇,以戏水为背景,映射出江南女子伴水而生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春日里江南女子在水边翩翩起舞的场景。
群舞《西施别越》取材于浙江诸暨西施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戏剧性的叙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彰显坚贞不屈的古越风骨。
群舞《畲家女儿拍》取材于浙江丽水畲族的传统舞蹈“竹拍舞”,通过畲家少女跳舞时竹拍的变化与律动,表现了畲家少女的活泼与灵动,同时也见证了少女生命成长的历程。
群舞《道情一生》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道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道情艺人独具特色的自伴说唱方式,吟唱出独有的生命记忆与旋律,赋予了这一非遗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群舞《众里寻他》以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为灵感来源,以上元节灯火辉煌、人群熙攘的美好市井为底色,通过一位南宋女子苦苦追寻的情感主线,展现对美好生活与坚定理想的追求。
群舞《广陵绝响》以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创作原型,以千古绝响的古琴曲《广陵散》为依托,用琴弦搭建出多重舞蹈空间,展现了一段慷慨激昂的古典舞韵,体现了中国古代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群舞《莲鼓乐歌行》源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名诗《采莲》,以古代越地江南人文生活画面为背景,塑造了一幅“西子湖畔十里荷花”的人间美境,展现了江南古典舞蹈的典型特征和中华美学的独特韵味。
群舞《脚划船歌》以绍兴乌篷船为创作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方式,编织出悠然的水乡画面和浓浓的乡愁,营造出“摇橹声中波光稠”的意境,唤起“江南水乡里弄人家”中人与人之间温暖的邻里文化。
群舞《红船》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代表“红船”为象征,展现人们对红色精神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革命奋斗的决心。
在演出中,2024 “新松人才” 浙江省青年舞蹈演员大赛获奖选手也带来了《赞哈》《最初的歌谣》《云想霓裳》《且看行云》《长河吟》等精彩作品,他们的表演闪耀舞台,为这场艺术盛宴增添了更多的亮点。
回顾过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肩负重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
正如他们所言:“我们的脚下山高水长,山水印刻成为永久的眷恋;我们的肩上任重道远,经典传承促使星火之燎原。”他们将以更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艺术创新之路,为浙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