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专家学者齐聚浙艺,研讨戏曲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

出处:科研创作处(学报编辑部)  文字:黄向苗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5-04-16
字体:放大 缩小

近年来,戏曲艺术在传播形态、演出空间、技术融合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多元的创新路径。


LK3A4318-opq3564036149.jpg


在近日举办的戏曲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9名专家学者相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探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拓展演出空间,吸引年轻观众群

 

戏曲演出空间从传统剧场向多元化场景拓展。


LK3A4384-opq3564349463.jpg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刚在致辞中举例说,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凭借创新的演出形式、精彩的剧情编排,成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让古老的越剧艺术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1.jpg


云南艺术学院原校长吴戈聚焦云南庭院戏剧,如《露茗》利用老宅园林环境,将戏曲与空间美学结合,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


4.jpg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志毅分析了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成功案例,该剧通过改造剧场空间,将观众置于“客栈”场景中,实现了观演零距离互动。


5.jpg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介绍说,青春群戏《我的大观园》以青春化表达吸引年轻观众占比高达86%。


2.jpg


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芃梳理了演艺新空间政策从上海走向全国的过程,列举了戏曲演艺新空间的多样类型,包括文物古建空间的活化利用、文化产业园区空间的更新融合、商业综合体空间的多元拓展、剧场新空间的挖掘等。


7.jpg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以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为例,强调小剧场通过实验性探索回归戏曲本真,同时吸引年轻观众。


这些案例表明,空间重构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戏曲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创新传播形态,延展戏曲生命力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渠道。


王滨梅介绍了聚焦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进行营销传播的做法,如将陈丽君演员个人IP与《我的大观园》深度绑定,其中“陈丽君也抢不到我的大观园”词条进入微博热搜榜top10,以流量数据带动宣推效果;通过发布精彩片段、幕后花絮和演员互动视频,让观众与剧目之间建立深厚情感连接。


6.jpg


文艺评论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教授谷海慧谈到,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云观看”与“观观交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模式)。例如,国家京剧院的《龙凤呈祥》通过5G直播吸引数万观众,远超剧场容量。这种传播方式不仅降低了观演门槛,还培养了年轻观众群体。


新传播形态并未削弱戏曲的现场性,反而通过弹幕互动、二次创作等方式,构建了新型艺术交流模式,推动戏曲“破圈”传播。

 

赋能产教融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戏曲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全新的艺术形态。


吕伟刚提到,2025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巧妙运用无人机航拍、外景街区秀、新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多元艺术魅力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


3.jpg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探讨了网络游戏与戏曲的融合,如《原神》角色“云堇”引发全球“京剧热”,粤剧《决战天策府》改编自游戏《剑侠奇缘3》,通过5.1音响系统、威亚技术等吸引年轻玩家。


9.jpg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施俊天教授提出“数智技术”对戏曲教育的革新,如虚拟仿真实训、AI辅助创作等,为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工具。


面对新业态,戏曲教育体系亟需改革。

 

越剧《颜氏》剧照3.jpg

浙艺师生共同打造新演艺空间作品——小剧场越剧《颜氏》

 

施俊天表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贯通,立足大演艺教育,主动肩负传承薪火、延续文脉的职责,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为使命。学校通过“剧目驱动教学”“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模式,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能力的“承艺人”“科艺人”和“跨艺人”。


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呈现出“守正创新”的鲜明特征:一方面,通过新传播形态和空间重构拓展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借助技术与跨界融合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未来,戏曲需进一步深化产教协同、拥抱数智化,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热爱生活感受美,“浙艺夜校”即日报名!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