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遗相关专业有11个,学生毕业就能登台
本报记者 周传人
摆好木桌,备好染缸和布料……黄语欣的一天是从教授印染技艺开始的。2024年6月,黄语欣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简称“浙艺”)毕业,成为浙江省德清县一家研学基地的讲师,她将印染技艺与现代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带着研学团队的成员开发设计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在浙艺,像黄语欣这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目前,浙艺32个专业中,非遗相关的有11个,涉及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六大门类,不仅有越剧、昆曲、绍剧、松阳高腔、姚剧等传统戏曲,还有江南丝竹、楼塔细十番等本土音乐、畲族舞等民族舞蹈,以及青瓷烧造、水印木刻、传统印染、石雕、书画装裱、古籍修复、陶瓷修复等传统技艺。
非遗要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源源不断新生力量的加入。松阳高腔曾因缺乏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一度后继乏人。为破解传承人断层、观众群体萎缩等问题,松阳与浙艺合作开设了松阳高腔班。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和培养,15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松阳高腔的新一代传承人。“有了传承人才,相信松阳高腔会越走越远、越唱越好。”丽水市松阳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明说。
丽水市文化特派员钟根清透露,未来将结合非遗高腔活态保护传承项目,联动好这批传承人才,创新推出高腔快闪、网红打卡等玩法,切实提升古老地方戏的“圈粉”和引流能力。
松阳高腔班、小百花班、浙昆班、绍剧班、福鼎班、浙越班、南通越剧班、温州越剧班……早在2008年起,浙艺便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浙江多家戏曲院团合作办学,开设近20个班级,培养了近600位专业艺术人才,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登台表演。
同时,浙艺结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际,重点拓展具有浙江特色的非遗项目,如对加强青瓷烧造、传统印染、水印木刻、石雕技艺、书画装裱、纸张修复等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建立大师工作室,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图书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印华雕刻工作室等合作,创新一徒四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每位学生分别由非遗大师、专业教师、前沿文创设计师和创业导师带领,通过教学内容职业化,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
浙艺课堂上的戏曲教学 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浙艺还通过开设全校性非遗通识公选课、开发“非遗与生活”中英文双语系列教材等,让学生了解非遗、传播非遗。
贴近生活、走向市场、与产业相融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一条可行路径。浙艺先后设立越剧研究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了长三角戏曲联盟等一批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保护服务平台、艺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剧(节)目创作平台。2024年底,浙艺筹建浙江非遗传习院,并联合非遗行业和文旅企业共同成立非遗创意产业学院。
浙艺与德清县共同开发上渚山奇幻谷和乾元古镇“非遗+文旅”项目,专门派出师生团队常驻德清开展实习实训,与当地文旅企业深度合作,以非遗成果展示、体验以及文创设计等为着力点,陆续推出非遗市集、非遗研学、非遗生活美学课程等项目,丰富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据统计,这些新项目落地后,该景区客流量提升40%,营业额实现20%的增长。学校常驻团队中已有6名毕业生在当地文旅企业就业,50余名学生获得实习岗位。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都和非遗紧紧在一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校长刘秀峰表示,浙艺将继续发挥好高校对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非遗融入国民教育新路径,培养一批能传承、懂管理、有创意、善传播的非遗青年人才。
浙艺学生创作的手工艺作品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