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梦想天堂》:用三十年烟火气叩响城市心门
“有爱、有光的地方,就是梦想的天堂”
当舞台灯光亮起
观众将听见杭州这座城的呼吸
看见千万个平凡灵魂用双手托起“梦想天堂”的传奇
“你见过会呼吸的舞台吗?”浙江实验艺术剧场内,观众的惊叹声印证着这场感官革命的魅力。脚手架与霓虹灯搭建的都市丛林间,香氛遥感技术送来桂花雨的清甜,南宋鼓点与亚运节拍在立体声场中激荡,而最动人的,是三十载城市记忆在舞台上的鲜活流转。
5月7日至16日,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青年实验艺术团联手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梦想天堂》温情上演。这部改编自同名杭州市歌的作品,以“小人物”视角串联时代脉络,让前来观看的观众在烟火气中重温城市记忆。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海峰,浙江省文广旅厅艺术处处长陈吉芬,滨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翟慧清,滨江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嘉欢,滨江区文联副主席程远娟,丽水学院院长李安以及阿兰努斯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托马斯·马什克、校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米歇尔·施罗德等观看了9日晚的演出。
烟火绘就时代长卷
幕布轻启,1995年的杭州画卷徐徐铺展:西湖边卖碟片的倒爷、逃婚而来的江西姑娘、从甘肃来的一对父女在秦老伯的面馆碰撞出市井百态。“弄啥西”“你当我62啊”等地道杭州俚语,引得观众会心而笑;兵哥哥的婚约故事、美院女孩的身世谜题,让人们悄然沉浸于城市的肌理之中。
该剧以“讴歌时代、礼赞人性”为核心,通过群像叙事勾勒社会画卷。“初到杭州时,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是节奏舒缓、安逸闲适,杭州人性格随和,包容性极强。随着时间推移,我留意到'新杭州人'的比例逐渐攀升。”总导演、浙艺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那刚回忆道。这部原名《云上的日子》的剧目便在这样的观察与感悟中开始酝酿。他将自己在杭州所经历的温暖与感动融入剧中,以“新杭州人”的独特视角,回望这座城市带来的自豪与振奋。这位从上海戏剧学院走来的“新杭州人”,巧妙地将手机支付取代公共电话亭、直播电商冲击实体店等时代变迁,编织成一部流动的城市史诗。舞台上的脚手架,不仅是城市建设者的筋骨象征,更成为每个人搭建精神家园的深刻隐喻。
作为浙江省2023年度舞台艺术重大主题创作揭榜挂帅项目,《梦想天堂》由杭州高新区(滨江)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与浙江瑞锦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上座率达80%。特邀戏剧理论家谭霈生、丁涛作为文学顾问指导,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廉海平、浙艺青年教师石佳联合编剧,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词曲作者应豪担纲音乐设计,“浙江省十大笑星”榜首许晓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娄亚江,二级演员李霆,我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以及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师生团队联袂出演。
光影编织传承之路
舞台之上,脚手架化作城市骨骼,霓虹灯切割昼夜光影,歌队穿梭于现实与幻梦,解构人物的灵魂独白。特别的是,剧中汇聚浙艺退休教授、在职教师、毕业生与在校生——“师生同台创排”的设计,让舞台人生与现实人生交相辉映。
“吴阿婆17岁嫁到杭州,我12岁来杭工作。”浙艺戏剧影视学院戏剧系主任史昕教授师承昆曲表演大师周传瑛,在剧中,她化身见证半世纪变迁的吴阿婆。浙艺戏剧影视表演的毕业生沈晨洲饰演的成大业,创业轨迹与自身经历高度重合:“杭州就是我的梦想天堂。”
谈及创作挑战,那刚直言:“如何让‘梦想天堂’超越固有认知?我们舍弃新闻式罗列,专注‘人在城市中的成长与融合’。烟火气、年代感、人情味、人性美——这部剧做到了。”当师生同台谢幕,掌声里既有对角色的共情,更有对艺术传承的致敬。
剧作唤醒城市记忆
“这是一部充满人间烟火的剧。”《梦想天堂》词曲作者应豪感慨道。1995年创作的原歌曲虽未提“杭州”二字,却处处流淌着杭州的独特意象;而话剧以同年为叙事起点,在他的授权与深度参与下,成为一封献给城市的“情感信笺”。
从原名《云上的日子》到更名《梦想天堂》,剧组走访数十位城市变迁的见证者,精心还原杭州“奔腾年代”的鲜活细节。应豪不仅担纲音乐设计,更以“城市记忆传递者”的身份注入深沉情感:“参与话剧创作,既是对舞台艺术的致敬,更是与城市记忆的一场深度对话。”
当熟悉的旋律在尾声中缓缓响起,观众方才读懂海报上“一封写给杭州的情书”的深意——剧中无一句直白抒情,却用三十年光阴,娓娓诉说着关于包容、成长与梦想的中国故事。千年运河的桨声与数字之城的光影在此共鸣,市井烟火气与艺术馨香在此交融,让每个观众都仿佛成为剧中人。而散场后萦绕耳畔的市歌旋律,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心跳节拍,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