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真实本性 解读当代文学——国家一级作家张廷竹为浙艺院师生解读“当今文学现象”

来源:宣教处   作者:学生记者:倪婷婷、李晓露 摄影:陈冲   时间:2012-04-13   人气: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旨在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为此,我院图书信息中心联合院党委宣传教育处、学生工作部、院团委、基础教学部在4月份举办“第三届校园读书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引导同学们掌握读书技巧,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提高人文素质,4月11日下午,现实主义作家张廷竹应我院邀请,在图信中心报告厅为同学们开设题为《当今文学现象思考》的讲座。院党委书记林国荣亲自主持此次讲座并指出,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 

张延竹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已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讲座从身处当今文坛的自我判断和思考、当今文坛的结构性的变化和当代文学的核心与本质这三点展开。他说,回避人民苦难的作家不是真正的作家,追名逐利和浅薄的粉饰太平是绝对错误的,作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要具有人民性。研究人民,体现出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他的目标。他提出了人活着总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的论点,既为了人民良好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也为了自身价值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张廷竹表示,当今文坛的结构变化有三方面:文刊,这是沿着传统文学的发展模式;以商业出版为目的的大众文学;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其中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着,这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他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害怕失去,更要一直坚持和守护”。他还说:“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经历造就一个作家的爱憎历程,培养其观察力,持有一颗忧国之心。”
林国荣在与师生们一同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张延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文学课,以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结合他多年从事的文学创作,对当代的文学现象做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他希望,这堂课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文学的作用,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文学部分的知识的把握。
 

张廷竹,19506月生于香港,长于杭州。1985年参加西南边境地区防御作战。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过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行署副专员、副市长、大型国企负责人、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一级作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九百余万字,以及大量新闻与经济类论文。获国内外各种奖四十余次。在担任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时,张廷竹向我院图书馆捐赠了个人专著23本,其中既有其早期代表作品《五十四号墙门》、《“阿西”们的笑》、《警察、记者和诗人》等,也有其沉寂近十年、重出文坛的重磅力作“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与《清平世界》。退休后,张廷竹潜心创作《湘九的历程》系列长篇小说,其第一部《绝地行走》和第二部《我以我血》自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今年出版的第三部《流失岁月》更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上一篇: 聆听先贤 走进国学——“争做国学达人”趣味活动圆满结束下一篇: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9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邮箱:tsxxzx@zjvaa.edu.cn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
公众号
超星移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