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由舞蹈系倾力打造,系主任张星教授领衔的“浙江本土民间舞蹈研究创新团队”成果汇报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隆重上演。这场艺术盛宴以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建设为时代背景,以浙江地域文化为核心挖掘内容,以悠久历史传统为创新发展依据,以传承和创新浙江本土舞蹈为己任;扎根乡土、扎根人民、深挖地域特色,将一个个鲜活的舞蹈形象和舞蹈语汇进行重新编创与演绎。剧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舞协等各类专家学者莅临指导。
序
“浙”里月映钱江

《江月》获首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作品展演创意奖。“月下前江水,江月初照人。”人、月、钱江融为一体,彰显了江南水乡的柔情本色。
上篇
“浙”里山高水长
“浙”里人文荟萃,“浙”里文化昌明。我系将古典舞蹈元素融合在浙江大地的人文化画卷中,融合在浙江山水的人文内涵里。让浙江山水显露于众人眼中,展现江南之美。

《莲鼓越歌行》将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生产活动––采莲与江南女子泛舟戏水相融合。以女子的柔美称江南山水,展现了一幅幅如画似卷的江南采莲图。

《小莲初上琵琶弦》获首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舞蹈展演创意奖。两位扮作小莲的舞蹈演员,指尖似跃于琴弦之上,融入在琵琶内,展现江南女子的婉约美。

《前溪·弄影》获第二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舞蹈展演表演奖、创意奖。两晋南北朝时期,德清武康前溪村是江南民间歌舞的承习之地,“前溪舞”成为汉民族歌舞的重要源头。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历史文献,尝试复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江南特色歌舞。

《西施别越》入围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一边是挚爱,一边是国家,此去经年,水北山南相望,只留红尘一梦。
中篇
“浙”里艺脉相承
我系全面深入各地采风,挖掘整理了景宁畲族不同祭祀仪式和生产生活中的动作语言,提炼了畲族祭祀舞蹈的动律特征和道具使用方法。通过创新编排,让优秀本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浙江本土民间舞蹈传习课》入围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学成果展示。特邀畲族做功德代表性传承人雷彬法老师上台向大家展示畲族舞蹈风貌。

《畲家女儿拍》获第十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原创教学剧目奖。运用畲族女子独有的舞蹈道具––竹拍。通过强弱节奏的敲击,表达了畲家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生命轮回的歌颂。
下篇
“浙”里风光独好
“浙”里风光独好。在人杰地灵的浙江大地也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俗样式。

《轧闯牛》获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金华斗牛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品从传统习俗中提炼出撞、挂、顶、抽、落头等独特动作元素,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由谭雨旋老师表演的独舞––《梅》,展现了陆游笔下凛然不屈,傲骨峥峥的梅花气节,以及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和物我融一的崇高境界。

《花鼓声响花开处》(片段)获首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舞蹈展演作品编排奖、表演奖。舞蹈取材于距今700多年,有着浓郁浙南特色的民间舞蹈“瑞安花鼓”,将花的绽放与江南少女的俏丽、柔美相结合,以鼓传情。带有浓郁的浙南特色,构成一幅“花开江南”的视听交响。

《破水弄舟》作品取材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的杭州蒋村“龙舟盛会”,将传统文化与龙舟技艺的传承精神融汇其中,营造出前仆后继、奋勇争先的宏大场面。

《软语话吴侬》获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02级优秀毕业生吴佳雯和赵琼琳老师共同展现了乌镇水乡的江南风情,还有轻倚栏边的江南女子用软腻动听的声音在低声吟诵着那些江南故事。

《凳之龙》(片段)获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小型剧目和作品资助项目。作品取材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浦江“板凳龙”,大胆创新了龙图腾的形态,“以凳为骨”,“人凳合一”,气势磅礴。
尾声
浙”里红船引航
“浙”里人文荟萃,“浙”里文化昌明。我系将古典舞蹈元素融合在浙江大地的人文化画卷中,融合在浙江山水的人文内涵里。让浙江山水显露于众人眼中,展现江南之美。


群舞《红船》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剧目和作品资助项目。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让我们秉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全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浙艺人的脚下山高水长,山水镌刻着永久的眷恋;浙艺人的肩上任重道远,传承经典促星火燎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浙艺人在21世纪新的十年起点上牢记使命与担当,开创浙江文化新的繁荣与辉煌。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