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这是4部精彩的课程思政作品 ——浙艺舞蹈系备战2020年浙江音舞节原创节目首发

来源:舞蹈系   作者:舞蹈系    时间:2020-07-14   人气:

这是4部精彩的课程思政作品 ——浙艺舞蹈系备战2020年浙江音舞节原创节目首发

    7月11日至12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4个备战2020年浙江音舞节的原创节目在实验艺术剧场进行了录制。经过日日夜夜的辛苦排练,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节目终于跃然舞台,它们是红色题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革开放题材的《见证》和浙江优秀本土文化题材的《莲鼓越歌行》《脚划船》。


文舞相融  薪火相传

    “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是舞蹈系的系训,“坚持才能传承,坚守才有品质”的态度被一届又一届舞蹈系学子传承着。

重视创作是舞蹈系多年来的又一份坚持,无论编导还是非编导专业的老师们,都以自组团队的形式在系部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创作,在时代主题和本土主题的探索中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见证》受央视改革开放主题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中的真实案例所启发,以一位乡村记者的照片记录为创作蓝本,以当代舞的形式展现一个地区从最初的土地贫瘠,穷苦落后,到村书记团结带领群众不畏艰辛,改造环境,最终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浙江宁波籍幸存女战士毛维青的视角来述说她的新四军战友们的故事。在皖南事变发生79年后,用舞蹈艺术向观众呈现当年这些新四军女战士们在怎样的恐怖环境中,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这一伟大信念而努力奋斗的动人场景。


    “越江女,越江莲,齐菡萏,双婵娟。嬉游向何处,采摘且同船。”《莲鼓越歌行》取材于传统的江南水乡花鼓文化,将其融入古典舞,“敲击”出了江南水乡的采莲美景。



    脚划船亦称“乌篷船”,俗称“小船”,流行于浙江水乡的一种传统交通工具,《脚划船》以民族民间舞演绎脚划船,加入诙谐幽默的风格元素,描绘出水乡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盼。

 


团结一致  合力奋进

 

    每一个节目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晶,这其中包括老师与老师的智慧集中、灵感碰撞、通力合作,也包括老师与同学们的凝心聚力,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团结一致。《见证》由曹晨霄创编,张星设计指导,周璐指导排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李毅源、赵琼琳创编,杨博文指导排练;《莲鼓越歌行》由包峥剡创编,曹亮红负责结构梳理,杨伊竹云负责古典舞形态风格排练,朱婷负责节奏和动作连接排练;《脚划船》由包峥剡创编,林亮负责动作指导,谭雨旋负责表演排练。

    由于中专舞蹈高班都在准备高考和学考,参与节目的同学都是五年一贯制班和高职班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一二年级也都上阵了。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差异,这对老师们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大家却用汗水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了最大的默契。


吃苦耐劳  精艺求精  


    整个编排过程正直江南梅雨季节,桑拿天的潮湿闷热给这些天的排练加了很多“作料”,虽然教室里开着空调,但舞动起来的同学们不曾记得自己每天要出几身汗。节目录制现场,指导老师们对节目又进一步细致打磨,一遍遍站位、定光,一个个动作细节的校对,做到精益求精,同学们穿着厚厚的表演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表演,将表情和动作尽可能做到自然无暇。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吃苦耐劳、精艺求精的品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彰显。

篇尾彩蛋

 

    17级一贯制班缪君豪:我参与了《见证》,扮演摄影师,熟知了一个落后农村经历了艰辛万苦最后脱贫致富的故事,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把真情实感通过舞蹈表达到位。我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付出,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步脱贫致富,让我深刻意识到国家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

    18级一贯制班方翎铭:我在这一次排练《见证》这个舞蹈节目中收获了许多。在排练过程中,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对舞蹈动作的拿捏,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进步,也理解了“脱贫致富”是要踏实走好每一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感谢老师们给我的这次机会让我多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也让我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学习方法和舞台经验。希望《见证》能够在音舞节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17级一贯制班陈昱彤:很荣幸能参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在思想上和专业上都收获多多,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舞蹈专业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知道舞蹈的美在于传递更具精神价值的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也变得更加默契团结。



上一篇: 坚持才能传承,坚守才有品质 ——舞蹈系开展期末教学总结下一篇: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9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