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浙艺舞蹈系微信订阅号推出“追忆百年奋斗历程•倾听红色舞蹈故事”专栏,定期传播伴随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红色舞蹈故事,将舞蹈教育融入党史学习,集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追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综观中外艺术史上,任何一个艺术运动的兴起,都是与某些杰出艺术家的才能和努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区歌舞亦不例外,它除了时代赋予它的得天独厚的革命意义与气质之外,也与一些具有艺术才华的推动者的努力密不可分。其中,在当时诸多很有影响的文艺工作者中,就有当时遐迩闻名的苏区“三大赤色跳舞明星”
1934年1月22日,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以后被苏区人民誉为“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的李伯钊、刘月华和石联星共同创作表演的《工人舞》、《红军舞》、《农民舞》(又叫《村女舞》),立刻引起舆论界的一致好评。
1930年李伯钊回到祖国,1931 年春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并于同年转入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被分配在红军学校担任政治教员, 同时在校俱乐部负责戏剧工作,在这期间,她除创作演出些有相当水平的话剧外,还同刘月华和石联星共同创作了表现苏区农民努力生产、支援红军的《农民舞》和表现打铁工人生产劳动的《工人舞》等。
这些拥有崭新面貌和形式的舞蹈作品,当时均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革命热忱。李伯钊的表演及创作,对苏区舞蹈起到示范性的指导作用。曾创作演出了以揭露帝俄沙皇残暴统治、歌颂布尔仕维克领导苏联人民获得胜利的《纪念苏联十月革命》,以1844年美国芝加哥工人运动为题材的《五一》,以中国1925年5月30日发生的惨案为题材的《五卅》等歌舞活报。
这种将歌、舞、诗、剧融为一体,能迅速反映现实的新艺术形式,由于形式活泼、通俗易懂,能及时地起到宣传、教育和鼓舞群众的作用,因此它一问世就受到苏区军民的喜爱而广泛流传,在李伯钊的影响和帮助下,中央工农剧社及各分社、蓝衫团等相继创作了《团结舞》、《战斗郎》、《军事演习歌》,以及歌舞活报《红军是亲人》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舞蹈及歌舞节目。
石联星,湖北黄梅人,于1914年出生。她是当时由上海“左联”于1932年输送到苏区的革命青年。1932 年9月工农剧社正式成立后,她和刘月华在该社担任演员,后调高尔基戏剧学校并兼蓝衫团舞蹈教员及编导。石联星曾主演过多部话剧,并和李伯钊、刘月华合作创作表演了《农民舞》、《工人舞》、《红军舞》等。
刘月华在苏区舞蹈发展上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由于她后来不再从事文艺工作,文艺界人士对其经历不详,故对其介绍从略。
“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由时代催生,她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舞蹈的近现代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7年至1934年,苏区的歌舞、舞蹈、舞剧及歌舞活报,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苏区军民的革命斗争生活,尽管还显得比较稚嫩,不那么规范,但这是在中国革命处在极其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由劳动人民在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并当家做主后创造出来的新型舞蹈及歌舞艺术。它是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歌舞的发端,对以后中国舞蹈和歌舞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