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系年度论文论著统计表(07-20) | ||||
| 序号 | 姓名 | 内容 | 发表刊物 | 年度 | 
| 1 | 韩磊 | 舞蹈专业训练会否导致学生腿型改变的跟踪观测分析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 2007 | 
| 2 | 曹亮红 | 论舞蹈高职办学中的若干问题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 |
| 3 | 曹亮红 | 浙江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 省厅编委 | |
| 4 | 黄曙嫣 | 浅谈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改革与成就 | 戏文 | |
| 5 | 徐晨 | 幼儿钢琴心得 | 戏文 | |
| 6 | 莫非 | <<六舞纵歌>>试论西周纪功乐舞兴盛的原因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08 | 
| 7 | 李淼 |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武术的关系>> | 华人世界 | |
| 8 | 孙延泽 | 浅谈舞蹈剧目教学中的印材施教 | 浙江艺术教育 | |
| 9 | 王设忠 | 浅谈舞蹈表演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 | 浙江艺术教育 | |
| 10 | 林亮 | 风格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 | 中国科技博览 | 2009 | 
| 11 | 孙天添 | 鼓韵 | 文艺生活 | |
| 12 | 陆中琴 | 如何人让舞蹈学生学会“听音乐” | 教师周刊 | |
| 13 | 王建军 | <浅浅武功技巧启蒙教育> | 浙江艺术教育 | |
| 14 | 章丽莉 | 对舞蹈专业学生“乐感”培养至关重要 | 中国科技博览 | |
| 15 | 宋芳 | 《浅谈芭蕾舞者的条件》 | 中国科技博览 | |
| 16 | 孙延泽 | 《浅谈音乐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 | 中国科技博览 | |
| 17 | 孙延泽 | 试论如何提高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力量素质 | 浙江艺术教育 | |
| 18 | 胡佳凌 | 《浅谈普罗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 | 中国科技博览 | |
| 19 | 郝颖 | 《试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三道湾”的同源性》 | 中国科技博览 | |
| 20 | 包峥剡 | 技艺同修——观浙江省第三届曲杂节杂技比赛有感 | 业内笔谈 | 2010 | 
| 21 | 曹亮红 | 试论舞蹈演员的艺术感悟力 | 大舞台 | |
| 22 | 曹亮红 | 高职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23 | 曹亮红 | 关注早期舞蹈教育表演表情 | 艺海 | |
| 24 | 黄婧 | 酒舞缘 | 中国黄酒 | |
| 25 | 邹萌 | 浅谈高职艺术学院班主任工作重点 | 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增刊 | |
| 26 | 王设忠 | 舞蹈教学之我见 | 浙江艺术教育 | |
| 27 | 王设忠 | 浅谈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舞蹈的教学心得 | 浙江艺术教育 | |
| 28 | 胡佳凌 | 芭蕾舞基础训练课对舞蹈伴奏教师的能力要求 | 浙江艺术教育 | |
| 29 | 褚琳 | 水袖常舞——浅谈中国舞与戏曲中的水袖 | 大舞台 | 2011 | 
| 30 | 褚琳 | 从寻根溯源到返璞归真——对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思考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31 | 褚琳 |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 小作家选刊杂志社 | |
| 32 | 褚琳 | 以系带功 以演促教——中国古典舞剧目课之我见 | 舞蹈 2011年8月 | |
| 33 | 韩磊、莫非 | “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34 | 陈英 | 以赛育人、寓教于乐——基于舞蹈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维度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增刊 | |
| 35 | 王依 | 试论中国民间舞道具的舞台功能和审美特征 | 大舞台 | |
| 36 | 黄婧 | 浅谈黄酒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 大舞台 | |
| 37 | 曹亮红 | 探究”舞蹈表演“的根本 | 岁月 教育聚焦 | |
| 38 | 邹萌 | 《润物细无声》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12 | 
| 39 | 邹萌 | 《试论舞蹈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 北方音乐 | |
| 40 | 张星 | 浙江舞台艺术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P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 |
| 41 | 林亮 | 重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提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 | 中国科技博览 | |
| 42 | 林亮 | 探析中国古典舞 | 中国科技博览 | |
| 43 | 王依、张星曹亮红、李淼 | 计算机舞蹈编排的现状及浅析 | 岁月 | |
| 44 | 褚琳 | 中国舞与戏曲中的水袖 | 艺海 | |
| 45 | 莫非 | 舞蹈表演专业表演能力训练探寻 | 中国科技博览 | |
| 46 | 孙延泽 | 浅谈舞蹈教育中的舞蹈艺术表演 | 中国科技博览 | |
| 47 | 孙延泽 | 舞蹈表演专业表演能力训练探寻 | 中国科技博览 | |
| 48 | 邹萌 | 舞蹈伴奏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探究 | 音乐时空 | 2013 | 
| 49 | 张星 | 东北秧歌“稳中浪”的风格特征研究 | 大众文艺 | |
| 50 | 张星 | 舞蹈表演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黄河之声 | |
| 51 | 黄婧、褚琳 | 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对抗力量分析 | 才智 | 2014 | 
| 52 | 莫非、孙延泽 |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 中国人才 | |
| 53 | 莫非 | 在舞蹈剧场中体味情愫交织的大运河 | 文艺阅评 | |
| 54 | 孙延泽 | 敦煌舞的艺术特点与舞蹈技巧研究 | 大舞台 | |
| 55 | 江晓新 |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 课程教育研究 | |
| 56 | 钱芳芳 | 李商隐诗意境朦胧之创作体现 | 读书文摘 | |
| 57 | 张星 |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剧目课程与教学论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58 | 杨伊竹云 | 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的关联 | 艺海 | |
| 59 | 周瑾 | 介绍俄国著名芭蕾教育家—尼古拉.搭拉索夫 | 戏剧之家 | |
| 60 | 宋芳 | 浅谈芭蕾舞者的条件 | 音乐大观 | |
| 61 | 陆中琴 | 探究钢琴伴奏与芭蕾教学的关系 | 戏剧之家 | |
| 62 | 林亮 | 如何把握民族舞的表现特征 | 艺术科技 | |
| 63 | 莫非 | 《哲学、舞蹈、创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谈艺术创作》 | 品牌 | |
| 64 | 胡佳凌 | 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 | 音乐大观 | |
| 65 | 王维 | 学习钢琴的入门读物——《学琴日记》读后感 | 音乐大观 | |
| 66 | 张星、黄婧 | 实践教学环节版块制改革 | 东方教育 | |
| 67 | 王依 | 舞蹈技巧对民族舞蹈的影响研究 | 音乐大观 | |
| 68 | 张星、苏仲霓 | 歆舞届舞蹈的精神内涵——以《双城》为例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15 | 
| 69 | 邹萌 | 试论音乐编辑能力在舞蹈伴奏中的实际运用 | 音乐时空 | |
| 70 | 孙延泽 |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功能与价值探析 | 戏剧之家 | |
| 71 | 林亮 | 对我国高职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 | 大舞台 | |
| 72 | 林亮 | 民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播 | 舞蹈 | |
| 73 | 王依 | 如何在艺考中脱颖而出 | 浙江考试 | |
| 74 | 黄曙嫣 | 分析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 北方音乐 | |
| 75 | 包峥剡 | 视觉节奏——舞蹈语言变化初探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76 | 褚琳、杨伊竹云 | 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 艺海 | |
| 77 | 宋芳 | 浅谈训练脚腕力量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 | 音乐时空 | |
| 78 | 胡佳凌 | 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 | 青春岁月 | |
| 79 | 王维 |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看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教育 | |
| 80 | 莫非 | 浅谈“舞蹈剧场”所赋予当代舞台的新形式——以《遇见大运河》为例 | 东方教育 | |
| 81 | 朱婷 |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其运用 | 大众文艺 | |
| 82 | 蒋娜 | 基于“音乐感觉”培养与舞蹈钢琴伴奏之作用的关联 | 课程教育研究 | |
| 83 | 黄婧 | 高职少儿舞蹈编创课程创新内容与手段的改革初探 | 教育 | 2016 | 
| 84 | 邹萌 | 浅谈钢琴学习 | 求知导刊 | |
| 85 | 孙天添 | 舞蹈表演专业不同年级段男班基本功合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 大众文艺 | |
| 86 | 朱婷 |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虚拟表演研究 | 大众文艺 | |
| 87 | 胡佳凌 | 芭蕾舞基础训练课对舞蹈伴奏教师的能力要求 | 青春岁月 | |
| 88 | 宋芳 | 浅谈芭蕾基训中半脚尖中心训练的重要性 | 青春岁月 | |
| 89 | 林亮 |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 中国文艺家 | |
| 90 | 王依 | 当代艺术中环境舞蹈的分析与研究 | 丝路视野 | |
| 91 | 王维、祝怀新 | 《英国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指南》解析 | 中小学音乐教育 | 2017 | 
| 92 | 王芳芳 | 体验式教育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优化研究 | 中华少年 | |
| 93 | 王芳芳 | 艺术实践中德育功能探索 | 山东青年 | |
| 94 | 边巍巍 | 浅析舞蹈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 文艺生活 | |
| 95 | 边巍巍 | 蒙古族舞蹈课堂风格训练研究 | 中国文艺家 | |
| 96 | 邹萌 | 有关高职艺术院校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 | 戏剧之家 | |
| 97 | 王维 | 中国古典舞训练音乐素材的研究 | 时代教育 | |
| 98 | 朱婷 | 现代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互动启示 | 名家名作 | |
| 99 | 杨伊竹云 | 不要过分“望眼星空”,强调“理论” | 四川教育 | |
| 100 | 杨伊竹云 | 在“比较”中收获启示 | 四川教育 | |
| 101 | 褚琳 | 不要过分“望眼星空”,强调“理论” | 四川教育 | |
| 102 | 褚琳 | 在“比较”中收获启示 | 四川教育 | |
| 103 | 钱芳芳 |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研究 | 新丝路 | |
| 104 | 陆中琴 |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分析 | 北方音乐 | |
| 105 | 胡佳凌 | 试述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音乐教学 | 青春岁月 | |
| 106 | 徐晨 | 讨论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 戏剧之家 | |
| 107 | 宋芳 | 浅谈训练脚腕力量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 | 西江文艺 | |
| 108 | 周璐 |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表现力提高思考 | 艺术品鉴 | |
| 109 | 黄曙嫣 | 分析钢琴伴奏的多功能特征 | 黄河之声 | |
| 110 | 曹亮红 | 浅析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困境与建设 | 黄河之声 | |
| 111 | 边巍巍 | 浅谈对于传统舞蹈的保护及传承 | 艺术殿堂 | 2018 | 
| 112 | 陈佳妮 | 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学园 | |
| 113 | 陆中琴 |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 艺术时尚 | |
| 114 | 孙玉倩 | 刍论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 戏剧之家 | |
| 115 | 孙玉倩 | 分析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与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研究 | 大众文艺 | |
| 116 | 包峥剡 | 刍议舞蹈创作中的空间结构与意象空间 | 艺术评鉴 | |
| 117 | 赵琼琳 | 关于高校舞蹈课男女生同班的教学探讨 | 各界 | |
| 118 | 赵琼琳 | 浅谈环境舞蹈的艺术特征 | 艺术时尚 | |
| 119 | 杨博文 | 高校舞蹈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探讨 | 艺术品鉴 | |
| 120 | 邹萌 | 巴赫的音乐无聊吗? | 求知导刊 | |
| 121 | 王维 | 论儿童的早期教育——《外国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 文艺生活 | |
| 122 | 胡佳凌 | 浅谈西方音乐研究史中的文化缺失 | 青春岁月 | |
| 123 | 徐晨 | 钢琴教学法中的练习法教学之我见 | 青春岁月 | |
| 124 | 黄曙嫣 |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策略浅议 | 艺术时尚 | |
| 125 | 宋芳 | 浅谈芭蕾课中的“外开训练” | 文艺生活 | |
| 126 | 莫非 |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舞的影响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127 | 莫非 | 读《中国舞蹈意向论》谈我对崇高的认识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
| 128 | 孙天添 | 浙江本土畲族舞蹈动律特征研究 | 大众文艺 | |
| 129 | 王依 | 当代艺术中环境舞蹈的分析与研究 | 丝路视野 | |
| 130 | 孙延泽 | 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舞创作的影响研究 | 戏剧之家 | |
| 131 | 褚琳 | 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舞创作的影响研究 | 戏剧之家 | |
| 132 | 孙延泽 |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神韵”与“身韵”结合训练的研究 |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
| 133 | 李淼 | 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与训练方法 | 艺术家 | 2019 | 
| 134 | 黄婧 | 岗位实践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途径 | 教师 | |
| 135 | 林亮、莫非 | 武术重心训练对中国古典舞的借鉴与研究——以武术太极拳为例 | 艺术品鉴 | |
| 136 | 陈佳妮 |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初探——以宋城班为例 |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
| 137 | 陆中琴 |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艺术探讨 | 青春岁月 | |
| 138 | 杨博文 | 民间舞训练技巧开发肢体潜在意识的研究 | 文体用品与科技 | |
| 139 | 孙延泽 | 新媒体时代在高等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艺术品鉴 | |
| 140 | 杨伊竹云 |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技巧研究 | 艺术品鉴 | |
| 141 | 褚琳 |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 | 艺术品鉴 | |
| 142 | 王维 | 论孔子教学原则与钢琴教学 | 文艺生活 | |
| 143 | 曹晨霄 |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 艺海 | |
| 144 | 章丽莉 | 舞蹈毯功技巧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 艺术大观 | |
| 145 | 王芳芳 | 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 新西部 | |
| 146 | 边巍巍、王芳芳 | 戏曲武功与艺体软毯训练结合下的舞蹈毯技发展与创新 | 《艺海》 | |
| 147 | 边巍巍 | 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 中国西部科技 | |
| 148 | 徐晨 | 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中的二次创作研究 | 青春岁月 | |
| 149 | 宋芳 | 论手位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 | 青春岁月 | |
| 150 | 朱婷 | 畲族节俗舞蹈类型与文化特点分析 | 明日风尚 | |
| 151 | 孙天添 | 试分析浙江本土畲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 艺术品鉴 | |
| 152 | 莫非 | 校企合作_演学共赢_创新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 智库时代 | |
| 153 | 曹亮红 | 从田野到舞台——重塑民间舞的精神品格 | 舞蹈 | |
| 154 | 黄曙嫣 | 高校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表达力的探讨 | 青春岁月 | |
| 155 | 胡佳凌 | 当代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 青春岁月 | |
| 156 | 孙玉倩、张星、 宋芳、胡佳凌 | 芭蕾舞基训教学在中国舞低班教学中的作用——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中国舞方向基训体系为案例 | 大众文艺 | |
| 157 | 马笑迎 | “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育艺术中的优越性探讨 | 艺术家 | |
| 孙玉倩 | 以学生为主体视角下的高校芭蕾教学创新探讨 | 青春岁月 | 2020 | |
| 陆中琴 | 试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 理论与创新 | ||
| 黄曙嫣 |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 学习周报(教与学) | ||
| 朱婷 | 江南民间舞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 质量与市场 | ||
| 包峥剡 | 舞蹈设计中“叠画”的虚实关系处理对舞蹈结构的影响 | 艺术大观 | ||
| 宋芳 | 浅谈芭蕾基训课把杆上蹲和擦地的训练 | 理论与创新 | ||
| 王维 | 民间舞钢琴伴奏音乐的艺术风格研究——以朝鲜族民间舞为例 | 艺术品鉴 | ||
| 赵琼琳 | 高职院校舞蹈编导课程的发展路径初探 | 参花 | ||
| 赵琼琳 | 浅谈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运用 | 明日风尚 | ||
| 徐晨 | 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 青春岁月 | ||
| 林亮 | 弘扬传统文化视野下中国舞教学探究 | 中国教工 | ||
| 郝颖 | 中专中国舞表演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 | 艺术大观 | ||
| 郝颖 | 舞蹈训练常见问题及基本功训练途径创新分析 | 艺术评鉴 | ||
| 章丽莉 | 职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策 | 教学与研究 | ||
| 边巍巍 | 职业学校舞蹈教学的新认识探析 | 艺术评鉴 | ||
| 边巍巍 |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学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艺术评鉴 | ||
| 白春鑫 | 《如何在舞蹈编创中把握人物形象——以《说唱俑》为例 | 理论与创新 | ||
| 褚琳 | 翻转课堂和网络授课中的舞蹈教学改革 | 时代人物 | ||
| 杨伊竹云 | 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解读 | 质量与市场 | ||
| 邹萌 | 论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 当代音乐 | ||
| 莫非 | 浅谈温度的科学调控对舞蹈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 新丝路 | ||
| 莫非 | 浙江高校舞蹈专业舞蹈理论教学现状分析与举措研究 | 信息周刊 | ||
| 王依 | 浙江高校舞蹈专业舞蹈理论教学现状分析与举措研究 | 信息周刊 | ||
| 任承旭 | 性格舞教学对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作用 | 新丝路 | ||
| 周璐 | 蒙古族舞蹈"后背"的舞台张力 | 艺术品鉴 | ||
| 黄婧 | 节奏意识培养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 大观 | ||
| 孙延泽 |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神韵”与“身韵”结合方式研究 | 戏剧之家 | ||
| 钱芳芳 | 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 长江丛刊 |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