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追忆百年奋斗历程,倾听红色舞蹈故事。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浙艺舞蹈系微信订阅号推出“追忆百年奋斗历程•倾听红色舞蹈故事”专栏,定期传播伴随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红色舞蹈故事,将舞蹈教育与党史学习相融,追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产生背景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挺起胸膛,在各地组织暴动,先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东海陆丰苏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闽西、闽浙赣、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就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之上,一种新型的歌舞沐浴着一轮东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鲜明的进步色彩,鼓舞着人们的革命斗志,人们称它是苏区歌舞或红色歌舞。
壹——扎根在红色土壤中的歌舞艺术之花
1927年11月毛泽东在江西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苏区歌舞就在这块红色土壤上得到发展。红军一方面需要战斗,一方面需要向群众宣传党的革命方针。如教唱《国际歌》《工农兵联合歌》《红军纪律歌》及山歌等,在表演唱歌时加上简单的动作。
1928年5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成立大会上,少年先锋队员们舞着梭标,表演了歌舞《朱德来会毛泽东》。
与井冈山根据地相呼应的闽浙赣苏区,中共宁海县委宣传委员包定为配合宣传的需要,创作了控诉封建礼教摧残妇女、迫使妇女缠足的歌舞《缠足苦》。
1929年12月,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一举占领了县城。1930年,商城苏维埃政府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准备庆祝会节目,由陈世鸿写了几段歌词,王霁初根据群众所熟悉的当地民歌《八段锦》,改编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此曲共12段,又加上儿童边唱边舞,在大会召开期间当台上唱完,台下也学会了。这就是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个革命歌舞。这个歌舞不仅传遍了鄂豫皖及川陕苏区,也传到中央苏区,是红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
1927年至1929年,在江西苏区流传较广的代表性歌舞还有《共产党宣言什么人起草》《拥护苏维埃》《当兵就要当红军》《五把扇子》《可怜的秋香》。苏区很多老百姓是通过观看《共产党宣言什么人起草》这个歌舞之后,才认识了共产党,明白了革命的目的。
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武器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指明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1930年后,从中央到各县、村,着重健全和加强俱乐部、宣传队、慰劳队、跳舞队等组织,提高演出水平。此后已不是即兴编演节目,开始有了独舞、群舞以及歌舞活报和舞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1931年夏,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以赣南瑞金为中心,建立了中共革命根据地。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成立了红军学校,该校成立时集中了一些文艺骨干,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主任危拱之是较早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女同志,能歌善舞,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她是红军中著名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苏区及抗日时期,对各革命团体中的舞蹈发展,均做出了很大贡献。
叁——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艺术事业
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会期间,由钱妆飞、李伯钊等组成文艺小组,负责大会的文娱活动。
大会期间,每晚都有不同规模的灯彩、歌舞或话剧等表演,观众达17万人次,可算得上是苏区革命艺术的一次盛大汇集,体现了苏区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发展、革新和创造,也反映了工农大众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1933年3月,苏区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一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正式开学,由李伯钊任校长及团长。
该校的教学内容,除文化、政治、戏剧、唱歌等课程外,还专门设有舞蹈科目,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及舞蹈节目。学习方法是边学习边实践,学用紧密结合。9月14日,蓝衫团学校举行毕业晚会,团员们演出了《马刀舞》《国际歌舞》等节目。
具有男子阳刚之美的《马刀舞》,内容表现部队练兵的战斗生活。战士们手拿大刀、梭标,用劈、刺、砍、杀辅以蹲、跳、转、扑及英武的大弓箭步舞姿,一招一势透露出红军战士英武、骠悍的气质。李伯钊编导的《国际歌舞》,几乎传遍了苏区各剧团和宣传队。它道出了苏区群众的心声,充满了“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坚强信念。对推动和提高苏区和红军各剧团的舞蹈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小结
这一时期,苏区歌舞伴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苏区人民的爱护之下得到迅速的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编导和表演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从此进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苏区的红色歌舞,由于反映了苏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鼓舞他们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