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民俗故事|文物篇——宁波万工轿
正值寒假,浙艺学子们纷纷回到各自的家乡,感受亲情的团聚与故乡的温馨。春节将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我们对春节的印象,也展示了过年时的热闹景象,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团圆美好的愿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节日氛围在慢慢地淡化,传统节日习俗在逐渐简化乃至消失。文化管理系特推出“非遗里的民俗故事”系列活动。号召同学们发掘身边的非遗民俗,画出年味儿、制作非遗、传播故事,一同去探寻家乡的年味儿!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春节则是中国传承最久远、最有影响力的民俗,以它为代表的民俗让我们有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使我们不再迷茫困惑,对祖国爱的更加热烈深沉。而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两者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今天,就让小编带你走进文物里的故事民俗篇之宁波万工轿 ,体会包含其中的求真、尚美、精艺,修为。
一、文物篇
宁波 万工轿
清末民初朱金木雕最杰出的作品,轿上雕有数百个人物、花鸟虫兽、故事场景,配以彩色绘镜片玻璃、宁波金银绣轿衣和各色小宫灯。利用榫卯技术制作,需花费一万余工时,是当时彩结贯器店用于出租的头等轿,也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在民国初年,十里洋场的租界之中,中国商人朱全来制作万工轿不计亏损,只为了中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做事,不蒸馒头争口气,输利也不输心,体现了一个商人浓郁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强大的渴望之心。
花轿是十里红妆最重要的器物,万工轿整台轿身雕有两百五十个朱金漆木雕人物,当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喜乐奏响,这些木雕人物如同复活一般,随着轿身起伏,而姿态万千,阳光下黄金包裹的转身闪闪发光,美满幸福相随。工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倾注在一凿一斧的心血里,也是父母对女儿的最好的最后的礼物。
二、民俗篇
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是指旧时浙东地区嫁女的场面,是古老的传统民俗。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内容
十里红妆作为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婚嫁体系,是明媒正娶的表现,也是新娘地位的体现,在其簇拥下出嫁是最风光的。新娘一生各种各样的用品都包含在其中,一眼望过去全是红色,大到千工床,各种桌子、椅子,小到各个季节穿的衣服,做女红的小家什等一系列的红妆家具 ,像徐徐而来的十里红妆的队伍,又像一幅慢慢打开的宁绍平原的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同时给人喜庆吉祥之感。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这是古时每个女儿的心愿,也是对十里红妆最好的描述。
影响
在民国后西式婚礼流行,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历史,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作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大家的责任。它烙印在记忆里,虽时过境迁,风华不再,但仍然为之所惊叹。
三、总结篇
有了情感的相连,一件文物才有了温度,而有了十里红妆,万工轿才能这么的弥足珍贵,让人难以忘怀。而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所以我们对于文物和民俗的态度都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走越远,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