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民俗故事|文物篇——龙泉青瓷

来源:文化管理系   作者:黄家豪    时间:2021-02-09   人气:

编者按

民俗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新的一年,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推出文物里的民俗故事: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非遗

龙泉青瓷,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泉·历史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宋元之际,龙泉弟窑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经过历代窑工的智慧和技巧,这里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审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瓷器爱好者的喜爱。


龙泉 青瓷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龙泉青瓷的分类

         ①弟窑(龙泉窑):白胎和朱砂胎青瓷,“弟窑”特点是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②哥窑: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龙泉·烧制

龚家窑远景图(龙泉著名窑之一)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八个环节组成。

      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龚家第五代青瓷传承者龚倩制作过程

     在烧制过程中,施釉和烧成两个环节极富特色。

     坯件干燥后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龚家窑现场图


龙泉·传承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但由于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渐被现代物品所代替,故社会需求并不多。目前青瓷生产的一些技艺渐被遗忘,加上现代机械的介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濒于消亡,亟待拯救、保护。

      在众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人才、资金等匮乏的背景下,龙泉青瓷逐渐摸索出一条现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相辅相成的道路。

自近代龙泉青瓷第一代传承者们多年来的传承与坚持,现已发展成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传承者,他们将继续延续龙泉青瓷巧夺天工的非遗项目。

延续中华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的民俗火种。

尾声·部分传承人作品


上一篇: 日行一善 立德树人下一篇: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