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合作结硕果——文化管理系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项目儿童馆正式对外开放

来源:文管系   作者:魏华琳 宋煜    时间:2021-05-19   人气:

儿童馆正门

     传播丝绸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恰逢“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文化管理系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项目儿童馆今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儿童馆是由文化管理系师生设计团队历时2个月时间,在原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商场改造而成。

国丝小舞台

         中国丝绸博物馆儿童馆设计改造项目作为我系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落地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党委书记薛亮带队赴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研讨,确认儿童博物馆项目合作方案。文化管理系组建了由系主任刘秀峰带队,魏华琳、黄茜、包君伟、孙艺萌、查方兴、高迅等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策展团队。以展示艺术设计教研室为主,结合展示艺术策划、展示空间设计、博物插画等课程内容,调动展示专业8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学习与实践,成果丰硕。

       中国丝绸博物馆目前设立有丝路馆、蚕桑馆、织造馆、修复馆、时装馆五大展馆,儿童馆建设的构想一方面填补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博物馆教育部分的职责;另一方面儿童馆基于现有五大展馆在各方面知识背景展示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展示系统。

丝绸博物馆场内图

         馆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科普展示,通过蚕的一生、植物及蚕桑插画、耕织图等了解蚕桑及织造知识。二是艺术熏陶,通过标本墙等艺术装置让参观者感受蚕桑丝绸织物所创造的无穷魅力,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助力儿童体验,力求使得一部分装置艺术可以达到多样化的新媒体宣传作用 。三是实践体验,观者在参观了解前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萌生出对蚕桑织物的新探索。编织主题、缝纫主题、纤维主题、手绘主题、印染主题等五大主题工作坊,让观者参与互动、体验蚕桑织物的快乐。进而更好地推进发挥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展馆的最大社会效益。

标本墙

        中国丝绸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楼航燕代表博物馆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表示感谢,此次儿童馆改造项目是在双方社会实践合作基础上的又一新突破,在经费紧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文化管理系出色的完成了展厅设计与展览布置,展厅焕然一新,展览丰富有趣。馆区还原了从蚕、桑、丝到服饰的整个工艺流程,设置了五大主题工坊,小朋友们也可以来深入体验纺织服饰的乐趣。

         文化管理系主任刘秀峰对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信任表示感谢,她提到,在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文化艺术类专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文化管理系一直在摸索如何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中国丝绸博物馆儿童馆项目是文化管理系今年校馆合作落地的第一个成果,既是对我们专业教学的检验,又是贯彻落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的《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同时,也是响应“我为群众办实事、 我为企业解难题、 我为基层减负担”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的具体行动,期待双方今后的合作再深化。

        儿童馆的建成必将会带动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人群新的增长点,带动更加活跃的参观学习氛围。文化管理系目前已与多个行业领军企业、文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在人才培养、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儿童馆开放当日就有不少家长带领还在前来参观、体验,家长们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不同于一些普通博物馆,儿童馆里展出的都是小朋友们看得懂、感兴趣的展品,加上现场体验和特色手工课程,学与玩相结合,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乐趣,能更好的理解和学到知识,是培养孩子的最佳场所,给儿童馆点赞!”

设计团队感言:

包军伟:

知识的捕获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交换。这次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学生们通过前期关于博物馆基础知识的学习,再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接收现实空间给予的感官回馈。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日常学习行为不曾遇到的因素开始变成了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场的空间、方向、位置、体量、色彩、灯光、物料、展品等,这些新的“环境语言”开始进入学生们的思考;对于完善资料的收集,确定展示的内容、明确展览的诉求、呈现合理的空间布局等也同样需要真切的投入,结合国丝儿童馆的特殊性发挥我校学生们的展示艺术特长。

黄茜:

本次项目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发挥出他们的专长,在实操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且这个案例对我们将来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能够让实践与教学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