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系青年说|文物里的红色故事——《新青年》

来源:文管系   作者:倪美华 王竣琪    时间:2021-05-04   人气: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要牢牢把广大青年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生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一百零二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文化管理系结合“文物里的红色故事”主题活动,将陆续为大家推出“红色精神励我行”——文化管理系青年说系列推送。今天将推出文化管理系青年说第一篇——《新青年》。

         从1873年的《昭文新报》开始,中国人已经创办了许许多多的报刊,报纸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比如《新青年》。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新青年》这刊报纸中发表了许多文章,涉及了很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提倡青年要有个性,毛泽东论说体育,等等。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青年》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化管理系青年说

            20文物修复的倪美华说:

       “五四运动为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作为学习文物修复的同学,我认为我们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去了解文物,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去修复文物,发扬五四精神,更好的展现中国面貌。今年是建党的第一百年,要感谢共产党这一百年来的不断发展,这使我们更要重视党的发展,感受党创建的艰辛。希望我们牢记五四时期的精神,为党的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