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亚运专属研学课精彩回顾

来源:手工艺学院   作者:手工艺学院    时间:2023-09-29   人气:

因“学”而聚,为“研”共行。当非遗知识与手工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 专属浙艺教师孩子的非遗研学课,“艺”起非遗“艺”起学。 快来看看活动的精彩照片吧

图片1.png

为丰富小朋友们的秋假生活,增长传统非遗文化见识, 9月28日,手工艺学院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当非遗遇上亚运”限定版手工艺研学课。

本期研学课程包含了陶艺体验和扎染手作,共计吸引30名浙艺教师的孩子们前来参与,专业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手工研学课程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让陶泥在小手中变换不同形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魔法无限放大,“陶”乐无穷 与“泥”分享。


图片2.png

上午,小朋友们齐聚手工艺学院陶艺实训室,在专业授课教师傅菲菲老师和郑源雷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传统陶艺的魅力。小小陶泥在小手中变化各异,呈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每张小脸上都笑容洋溢。

图片3.png

同时,专业授课老师们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对“工匠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用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种下一颗名为“守艺”的种子。

图片4.png

看似无序的捆扎总能带来惊喜。“布”期而遇 邂逅扎染,当一天小小手艺人。

下午,在手工艺学院扎染实训室,小朋友们跟着专业授课教师胡锦霞老师体验了一把扎染的乐趣。在“艺小匠”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孩子们在这场与“染”的邂逅中,体验用木棒、树叶、麻绳等简单材料,经过巧手加工,放入靛蓝染缸里,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专属扎染作品。

课上,胡锦霞老师还为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印染技巧、植物染料和传统扎染中的独特工艺,为孩子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胡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印染手艺的同时,也传递耐心、坚持、执著追求的精神特质。

艺小匠们有话说

22文物徐敏洁:志愿者哥哥姐姐和孩子俩俩组合,分工合作,有序进行了陶艺体验。有的组合胸有成竹,和孩子们一起揉、搓、按、压,行云流水;有的组合发挥奇思妙想,你商我量中做出多种造型,脑洞大开。陶泥在孩子们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气,变幻成一个个可爱的作品。我想,学习手艺更需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而他们,天生拥有独一无二的审美认知。

22文物黄子绮:在本次研学活动中,专业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陶艺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陶艺的制作工具、材料,了解了陶艺的制作步骤,激发了孩子们对陶艺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我们作为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亲手参与陶艺的创作,在寓教于乐中体验、感受非遗传承的意义。

22民传夏茜:在本次陶艺研学志愿服务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且动手能力极强。这次的活动不仅让他们有了独特的手工体验机会,也让我拥有了学习手艺以外的意外收获。比如更多的鼓励,可以让小朋友在创作时更加大胆地发挥他们的专属想象力。而在与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互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动手创作。

本次非遗研学体验课,让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收获了发现美、创造美、让生活变美的能力。“艺”起非遗“艺”起学,让我们用心聆听、用爱陪伴。创新非遗传承,体悟文化浸润。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