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守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越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展现。
5月6日,手工艺学院开展“求真守艺”大学堂第38讲专题讲座活动,特邀“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嵇锡贵大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书记钟黎主持,班子成员、民族传统技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相关师生参加。 嵇锡贵,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担任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主任,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杭州富春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 曾任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釉下组负责人,是中南海毛主席用瓷釉下彩餐具《梅竹》(即"7501"瓷)主要设计研制者。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获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作品被多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机构收藏。多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讲座上,嵇锡贵详细阐述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从东汉时期的创烧阶段,到唐宋时期的鼎盛时期,再到南宋以后的衰落阶段,越窑青瓷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她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带领与会师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越窑青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 嵇锡贵引用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评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提出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她还详细讲解了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形制的影响,进一步带领师生深入了解越窑青瓷的文化内涵。 嵇锡贵结合自己的作品,对越窑青瓷装饰技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半刀泥法、划花法、减地法、刻珍珠地法”让师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越窑青瓷的装饰手法及到各种装饰手法的实际效果。她提出,手艺人要根据作品合宜地运用装饰技法,将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生产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让现代越窑青瓷产品走进市场,推动现代越窑青瓷的发展。 嵇锡贵强调了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鼓励手工艺师生要珍惜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现代越窑青瓷的发展注入活力。 讲座结束后,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秀峰和学院领导班子陪同嵇锡贵大师赴陶艺实训室指导工作,参观了“匠心守艺”非遗创意成果展。嵇锡贵来到手工艺学院洽谈大师驻留指导工作,对学院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作了交流,对我院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示赞赏,并对未来合作充满期待。她鼓励我院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手工艺学院将继续推进学院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发挥非遗传习院和非遗创意产业学院影响力,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大师讲座,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