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8月14日讯:
比赛能得奖
“自费”变“公费”
本报讯 大学生搞戏剧,特别纯粹,所以他们会说出“戏剧的力量是疼痛”这样形而上的话,也会把最高奖项命名为“金刺猬奖”。昨天,浙大黑白剧社的大学生们,拿着参赛剧目《赵氏孤儿》到北京争“金刺猬”去了。今天出发的还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到沈阳参加第九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决赛。
“桃李杯”舞蹈比赛三年一届,浙艺职院参加过多次,捧回来的奖杯一年比一年分量重:2000年,优秀表演奖;2003年,中国舞少年乙组表演三等奖,获奖的学生殷硕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上跳“飞天”的女孩;2006年,中国古典舞青年组一等奖,获奖学生杨剑被南京前线文工团直接聘走……
今年的“桃李杯”决赛,浙艺职院参赛舞蹈有《柳绿桃红》、《月映钱塘》、《女儿盼》等原创节目。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今年没放暑假,每日在练功房度过。“一次排练中,要求严了点,把孩子骂哭了。”韩磊老师透露,学生被骂哭后,赌气躲起来,后来一层楼一层楼寻半天,才把她从五楼卫生间找出来。
这次比赛还有两个特殊的节目女子独舞《女儿盼》和《迎雪》,属自费参赛节目。专业比赛为何有“公费”、“自费”之分?韩磊解释,这两个节目在学院审查时,没有通过,但学生自己掏钱复排,并申请自己出教师指导费、创作费、音乐制作费、道具制作费和交通食宿费,到沈阳参赛。最终进入半决赛。浙艺职院还规定,如果自费参赛节目进入决赛,将由学院承担费用;如果公费节目未能进入决赛,将由学生承担交通费。
“自费”、“公费”这样不拘一格的参赛方式,浙艺职院还是第一次采用。 通讯员 马向东 本报记者 王玲瑛

浙艺职院的参赛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