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青:
国家一级导演,“诗化越剧”导演风格开创者。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导演学会名誉会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特聘专家,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类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审专家。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勋章,中国文联百佳“德艺双馨”会员称号,第四届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突出成就奖”,浙江十大女杰提名奖。分别当选为中共浙江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省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杨小青是新时期以来浙江乃至中国戏曲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也是最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明确艺术追求的戏剧导演之一。她从艺60余年,导演过的作品数百部,剧种涉及越剧、京剧、昆剧、瓯剧、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绍剧、婺剧、潮剧、桂剧、苏剧等诸多剧种,10度荣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6次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其中执导的《西厢记》《大禹治水》《陆游与唐琬》所荣获的奖项均为当年浙江省零的突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获奖专业户”。她执导的戏剧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各类舞台艺术作品大奖,开创了“诗化越剧”的导演风格。那个时期,浙江的越剧因她而红透全国,她也因此成为浙江戏曲人心中的一杆大旗,一座大山。她担任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总导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观看,给予高度评价。
“诗化越剧”
让戏曲艺术大放异彩
杨小青大量的舞台作品或以形传神、虚实相生,或意近旨远、简约清新,或美轮美奂、诗情画境,在这些充满诗化品格的作品中,无论从思维理念、导演手法和舞台样式呈现的完美性等方面,都到达了一个至高的艺术层面,演绎出无尽的情怀与诗意,即现代“诗化越剧”的创作理念。
她执导的戏剧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各类舞台艺术作品大奖。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剧目有绍剧《大禹治水》、越剧《金凤与银燕》(合作)、(西施断缆》(合作)、昆曲《班昭》、京剧《将军道》、桂剧《七步吟》等;获文华大奖剧目有越剧《西厢记》(榜首)、苏剧《国鼎魂》,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剧目有绍剧《真假悟空》、京剧《生活秀》等;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有越剧《陸游与唐琬》、昆剧《班昭》,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重点扶植项目有《班昭》《将军道》《七步吟》《党的女儿》《枫叶如花》,全国保留剧目大奖剧目有《陸游与唐琬》《西厢记》《班昭》等。作品还多次荣获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中国京剧节金奖、中国昆剧节金奖、中国越剧节金奖等。近年来代表性作品有《甄嬛》《新版狸猫换太子》《李慧娘》《一钱太守》《屈原》《王阳明》《洗马桥》《大唐骊歌》《游子吟》《九斤姑娘》《红色浪漫》《枫叶如花》《天道正义》,京剧《将军道》《党的女儿》《生活秀》《关东女》,昆剧《班昭》《西施》《少年游》,桂剧《七步吟》,绍剧《真假悟空》《八戒別传》《绍兴师爷》,秦腔《大唐玄奘》,瓯剧《高机吴三春》,苏剧《国鼎魂》、黄梅戏《邓稼先》,实验昆剧《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越剧《山海情深》等。
赞颂杨小青导演艺术的评语如雪片般满天飘舞,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她导演的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诸多奖项,她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勋章、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突出成就奖、中国文联“百家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浙江“十大女杰”提名奖、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浙江省第10次、第11次党代会代表,多次被评为省级机关、省文化系统优秀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潜心教学
关爱戏曲教育事业
杨小青热爱戏曲教育事业,关心培养年轻一代戏曲表演人才,于2002年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杨小青越剧艺术研究工作室”,开展戏曲南戏传承项目、国戏戏文系合作《红楼人物秀》项目等项目,定期开展教学、创作、研讨交流活动,推动浙艺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年近80岁高龄的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在关心专业建设的同时,承担着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多年来为浙艺培养了大批优秀戏曲演员,他们在参与杨导创排剧目的过程中综合表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越剧及其他多个剧种舞台上的中坚力量。2019年,她指导浙艺青年教师苏苏创作的《葬花吟》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杨小青潜心教学、工作时激情满满、认真负责的态度给全校师生作出了表率,令人感佩。
担任浙艺特聘教授18年来,杨小青承担越剧剧目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她的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系统完整,教学目标科学明晰、注重舞台实践,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深受师生喜爱。对浙艺戏曲表演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杰出的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法上,她创造性地将导演制引入剧目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将学校教学与院团实训相统一,将课堂与舞台相融通;在教学内容上,她选取南戏作为教学创作对象,指导学生复排了《荆钗记》《白兔记》等南戏经典作品,对于南戏的传承传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教学理念上,她将“诗化越剧”的创作理念融入教学中,指导学生创排原创实验越剧《红楼人物秀》,该剧获得2010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大奖、2010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在教学实验性探索方面,以“杨小青越剧艺术研究工作室”为载体,积极策划开展各类工作坊、实验性戏剧教学交流活动。至今,杨小青仍坚持定期来浙艺作艺术指导,帮助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提出创新性战略性研究构想,参与戏曲学科专业规划,帮助浙艺推动重点专业的发展。
倾注戏曲发展
关心戏曲人才培养
2012年,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寻诗不觉入化境——杨小青导演艺术研讨会”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功举办,就杨小青导演艺术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论文收录成书《粉墨丹青——杨小青导演艺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杨小青受邀参与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国戏曲文化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多次出访海外交流创作,两度赴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开展“中国越剧与日本宝冢歌剧之比较”学术研讨活动,期间开设《东方女性戏剧论坛》讲座,并与日本宝冢首席导演草野先生就“女性戏剧主题”开展对谈。她应邀两度赴新加坡导演潮剧《刘明珠》《皇封孝廉》。她受邀赴中国台湾地区为国光剧团执导京剧《妈祖》。
多年来,杨小青不定期为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校等国内专业戏曲院校授课,参与中国剧协青年导演班培训授课,连续十年参与浙江省“新松计划”戏曲人才培训工作,担任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艺术总监、杭州越剧传习院艺术总监,入选浙江省文旅厅专家智库,受聘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特聘专家。
在创排执导剧目的过程中,杨小青积极致力于帮助演员提高舞台综合表现力,已有15名演员在杨导的指导下获得中国戏剧界表演艺术最高奖戏剧梅花奖。如茅威涛凭借《西厢记》《陆游与唐琬》荣获二度梅,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及作品还有吴凤花主演的《狸猫换太子》、陈飞表演艺术专场、吴素英主演的《李慧娘》、赵志刚主演的《家》、方汝将表演艺术专场、王滨梅主演的《九斤姑娘》、陈辉玲表演艺术专场、董柯娣演出的《西厢记》、舒锦霞、郑曼丽主演的《白兔记》、姚百青主演的《八戒别传》、张琳主演的《一钱太守》、蔡浙飞表演艺术专场等,多位演员同时荣获文华表演奖。其中茅威涛、董柯娣、陈辉玲、王滨梅、方汝将、张琳等6位梅花奖获得者均为浙艺毕业生。
在刚刚举办的“薪·剧坊”拜师会上,杨小青收了翁国生、支涛、江瑶、黄依群、杨允金、孙晓燕、蒋新光、章劼、邵雁、朱振莹等10位浙江中青年导演为学生,意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本省舞台艺术事业的传承创新。
戏曲是杨小青奉献一生的事业,也是她一生的牵挂。有人问:“如果留下墓志铭,你将说些什么?”她答道:“我不在乎别人说了我些什么,我在乎自己到底为戏曲艺术事业做了些什么。”
杨小青始终带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神韵和精神守望的姿态,一直锲而不舍地在浙江戏曲这片热土上潜心拓荒耕耘,她对新时期的浙江戏曲、中国戏曲,尤其是对新时期浙江越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小青作品集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