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个很直观而又很神圣的字眼,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好像谁都知道。但是,到底什么是生命?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是有什么组成的?什么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直是人类社会苦苦探询和孜孜以求的。
一、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精彩。而在所有生命存在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现象之上的存在物。生命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
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二)生命的存在形态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有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种形态。
1、生物性的存在
人是生物性的存在,生物性是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是人的生命的社会性、精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人的生长和发展就必然要服从生物界的法则和规律。所以,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也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
2、精神性的存在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还要追求超越生物性存在的精神性存在。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指导和提升生物性的存在。正是有了生命的精神性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
3、社会性的存在
每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参与和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在与人的沟通、交往和互动中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正是这种社会性存在使人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能够使自己有一种生命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使人面对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和无奈命运时,使自己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和安然的态度。
(三)生命的特征
1、生命的不可逆性
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迄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返老还童。
2、生命的不可再性
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人死不得复生”,便道出了这个真理。
3、生命的不可换性
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4、生命的有限性
人的生命有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命存在时间的有限,人的自然寿命一般七八十岁,最多百十来岁。第二,生命的无常性,表现在生老病死、旦夕祸福等不可预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任何人必然走向死亡。第三,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能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支持和关怀。正是生命的有限性才促使人去努力思考、发奋创造,积极生活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四)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是关于生命的积极思考,是个人正在努力实现的自己给予高度评价的生命目标。具体说,包括个人存在的意义,寻求和确定获得有价值的目标,并去接近这些目标。
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会寻找生命的意义,人会问:
——为什么?
——我是谁?
——自己有何价值?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赫塞说过: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过程要好好去创造!
因此,生命的意义在于:
1、人生最珍贵的宝藏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事业是经营自己。
2、人生最大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就是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3、不断的自我成长
二、死亡和死亡的价值
(一)死亡的定义
1、生物医学定义:身体机能、脏器、器官及所有生命系统的永久的、不可逆的停止功能。
2、社会学定义:指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消失,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二)死亡的特点
1、死亡的不可抗拒性
死亡来临时,所有人都无法自己选择。
2、死亡的必然性
凡是生命都存在着死亡的必然性。
(三)对死亡的反思
1、生命如果不能延长,如何能让生命品质更好。
2、珍惜生命,视每个当下为临终期。
3、不害怕,逃避,坦然面对死亡,积极尊重生命,赋予意义,珍惜现在拥有的生存时光。
三、思考生命与死亡,提升人生价值
(一)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过幸福的人生
卢梭说:“生命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生生不息的过程。生命就是运动,不间断的运动,一切静止就是死亡。但生命比单纯的持续运动更为丰富。生命乃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创造性运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在于给原本没有价值的生命创造出一个价值来。人通过创造去把握生活的变化,通过创造去发现生命的意义,通过创造去实现对自己生命的认识、把握和超越。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不同的,独特的。
(二)为了目标不懈努力,过充实的人生
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使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确立你的生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活得充实,活得丰富,活得精彩。一个人只有能够理解并承担生活中的责任,肩负起责任,才会感到满足和充实,真正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Copyright ©2013 zj-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