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非遗的商业价值:从市场竞争回归社区生活

来源:文化管理系   作者:戴肖维    时间:2020-10-15   人气:

       10月14日下午,文化管理系邀请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朝晖在图信中心作题为《超越非遗的商业价值:从市场竞争回归社区生活》的讲座。讲座由文化管理系主任刘秀峰主持,全体系班子和全体专任教师参加。

      讲座围绕研究问题、遗产的价值与市场化、非遗市场化的商标与地理标志、研究对象与方法、“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的市场化历程以及结论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对于当代非遗商业化发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以“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的市场化为例,现在非遗市场所面临的专利保护困境有法制制度与现实实践的脱离,“保护主体”和“遗产主体”的分离以及“多元权属”的问题。我国的非遗都是具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超出了产权保护的年限,很多历史非遗,没有专利,没有法律的保护,遗产的本体价值极易遭到破坏。为此,一些国家实行由国家或社团注册统一认证标志的措施。要通过地理标志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非遗的社区利益,同时又发挥传承人的个体作用是探索超越非遗市场化的关键问题。(地理标志是基于商品产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者的集体智慧而形成的一种标志,归产地生产者和经营者集体共有,是一种集体的共有权。)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展示教研室教师孙艺萌认为,带着案例分析的探究,很能说明当下的问题,言简意赅,分析到位,能引起思考和共鸣。 文化创意与策划教研室教师金美意说,讲座十分精炼,有深有浅,有理论有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与思考。

       学术简介:刘朝晖,文化人类学博士,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村落社会和社区发展等研究。曾为挪威奥斯陆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挪威高等人文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独立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民族研究》《思想战线》《开放时代》《浙江大学学报》《CHINA QUTARTERLY》《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等发表系列论文。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