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民俗故事|年俗篇——舌尖上的诸暨

来源:文化管理系   作者:蒋涵    时间:2021-02-13   人气:

 非遗里的民俗故事—浙江诸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有关诸暨的年文化。

团圆粿

对诸暨人来说,有了团圆果才叫过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要问诸暨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在哪,有人说菜场,因为这里藏着最朴实无华的美味;有人说是大街小巷,因为一到过年就会到处张灯结彩;有人说庙会,因为这里有最热闹的表演和最欢乐的笑声。而我,却觉得诸暨最具烟火气的地方是每家每户包团圆果的时候。

 团圆果是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

  团圆果寓意“团团圆圆”,对诸暨人来说,团圆果是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在我的记忆里,节前每家每户都会包,而且一包就包好多,能吃上一个月,时不时蒸一下当点心。因为每家每户都会包,都会拿来当点心,所以难免会被比较“谁家的馅做得好吃”。

  腊月廿八晚上8点,诸暨陶朱街道一户傅姓人家里,灯火明媚,笑声不断。一大家子正围着圆桌包团圆果,老的少的,站的坐的,就连五六岁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时常要等到年廿八才回家。过年,就是他们一家团聚的日子,而他们肯定会做这件事。

  团圆果分白果和青果,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而成。果里都有馅料,白果包咸馅,一般用猪肉、豆腐、冬笋、咸菜等炒制;青果包甜馅,一般用豆沙馅,青果有时候也做成雪团,即团成圆形后外面裹一层糯米。因为长得很像荸荠,所以又叫荸荠果,包好后放在锅里隔水蒸熟为止。

 

做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我们不仅在端午节吃粽子,过年也会做很多粽子。

 

炸响铃

      炸响铃是一道美食,主料是豆腐皮,配料是肉屑,调料为料酒,盐等,主要通过油脆炸的方法制作而成。

年夜饭的餐桌上总有一些家乡的特色菜,代表着家人对出门在外的孩子回到家的高兴,也是游子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在浙江,干炸响铃是过年必备的一道菜,用薄薄的豆腐皮卷肉馅,卷好之后切成段,外表是圆圆的一段段的,用油炸了之后,吃起来又香又脆;

 

炸扣肉

    

    这是为干菜扣肉准备,亲朋好友在家里做客吃饭总会有这一道干菜扣肉。肉炸好了,只需要将肉切成小片,在上面撒上自己家里晒的干菜,加酱油蚝油等调味料蒸就行。主要是因为扣肉本来就是一道比较浓重的菜肴,然后肯定要放在很隆重的节日,春节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的话就是扣肉代表的意义就是非常隆重的意思,非常喜庆,所以过年的时候就会出现扣肉来迎接新的一年。

 

    制作好的扣肉肉皮金黄,香芋雪白,黄白相间,形成龟背,外观好看,而肉食不腻,芋嚼鲜美,香气扑鼻,回味无穷。年夜饭上一家人吃着扣肉,寓意着合家团圆,吉祥、幸福。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