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民俗故事|板龙舞
板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千百年来,石人桥灯以其形式之独特、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技艺之高超、民风之浓厚而闻名。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龙王生了一场大病。这场病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听说人间有几位神医,就变成一位老头来到人间。可是谁也没办法治好他的病,龙王伤心极了。这时,有一位神医说:“我来试试吧。”可当他看了看老人的身体就说:“你不是人吧?”龙就现出了原形,神医再次检查,发现龙王的鳞片里藏着一只蜈蚣。神医赶快用镊子把蜈蚣夹出来,然后帮龙王取毒,治好了龙王的病。龙王为了报答这位神医。就让百姓们照着他的样子做一条龙,并告诉百姓,每到干渴的时候就舞这条龙,他就会让天空下雨。这就是舞龙灯的传说。
2014年,河上龙灯胜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龙灯胜会,最出名的就是“板龙舞”。板龙,顾名思义,接板成龙,连成一条波浪形长龙。板龙亦称“凳板龙”、“挡龙”。中国民间龙灯的一种,流行于浙江温州,通过舞板龙,庆祝今年丰收,各个村组平安幸福。板龙一般有100左右节,用一根根木棍把一块块板连起来。用樟木或泥木雕刻制成,龙身有二十节(档),第节长五尺,各置一级人物造型,有《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游记》、《济公传》等。龙头、龙尾上,还雕有亭台楼阁,都描金上彩,显得富丽堂皇,春节出舞巡游,由专人演唱参龙调,祝颂吉词,祈求人寿年丰,合境平安,正月十六日夜收灯。

数百名壮实青年肩上扛着几百米长的龙身,在引领者手中“龙珠”和指挥下,和着粗犷的锣鼓节奏,引龙逗珠,逗龙游舞,连接龙身的木板在舞者肩上“嘎嘎”作响,场面相当精彩。不同的木板上有不同的装饰物,通过这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在我的家乡,板龙就叫龙灯。在舞龙灯的时候,小孩子也会凑热闹,在家长累的时候混入其中,稍微一两个转口空缺问题不会很大。龙灯会去不同的家里,去到的家里要准备红包还有一些供奉龙的物品,希望龙能为自己家带来好运,当龙灯来到的时候还要放鞭炮来迎接。舞龙灯真的非常热闹,从早到晚,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