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民俗故事|海盐滚灯

来源:文化管理系   作者:曹旌旖    时间:2021-02-26   人气:

海盐滚灯

滚灯源于海盐,流行于江南,古时盛行于元宵灯会。海盐滚灯不仅是可翻滚舞蹈,更是竞技比武的手段,体现了海盐先民在与海患长期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

历史沿革

早在700多年前,滚灯就出现在海盐的民间灯会上。经过历代相传,它逐渐成为节日中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也是显示村坊实力的竞技表演。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海盐已有滚灯表演。明清时,海盐滚灯盛行。清朝海盐文人彭孙贻在《轮灯》诗的小序中对海盐滚灯有过描述:“儿童缚竹为轮,辗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翻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在海盐地区,长川坝乡

(现为秦山镇)的滚灯艺术保存得最为完整。

民俗

海盐濒海,地处杭州湾北岸,古代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海患及海盗经常侵袭沿海一带,必须不断修筑海塘抵御海盗入侵。因此,海盐人尚武,民间盛行滚灯竞技比武。以示村坊实力强大,比武时有的村出红心灯,有的村出黑心灯,夺到黑心灯的村坊被认为武功高深,实力强大,连海盗也不敢侵犯。

风格特色

一般意义上的灯,或提、或挂、或抬、或稳稳当当地放着供人观赏。唯独海盐的滚灯,却可以翻滚舞蹈,可以抛也可以掷,烛中的灯火始终不会灭,灯壳也不会因为抛掷积压而破碎。海盐滚灯以江南出产的毛竹为制作材料,中间悬一个红绸小球,而演员则以武士装束,齐整威武,舞时以锣鼓伴奏,动作潇洒,竞技性强,广受群众的喜爱。

滚灯的制作颇具特色。传统的滚灯直径约120厘米,用十二根竹篾扎成六角星花纹的球体,中间装一个小球,约50厘米左右,可以旋转,上面蒙布,布分红、黑两种,蒙红布的为文灯,表演时用,蒙黑布的为武灯,比武时用。

当下传承

当代的海盐滚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较大的创新。表演形式上,改变了旧滚灯同舞一个大滚灯的单调形式,让场上每个演员表演一个至两个滚灯,活跃了舞台表演,烘托出热闹欢快的气氛,同时增加了群舞、双人舞、独舞、杂技及情景表演等,使滚灯艺术更具观赏性。表演人员也打破了男子一统天下的局面,男女老少皆可上场,从而丰富了滚灯的艺术内涵。道具制作上,把旧滚灯表演时使用的一个固定大小的滚灯改制成为各种规格的滚灯,如特大滚灯(人可在灯球里面表演)、超小滚灯(可以抛掷)、推轮滚灯、闪光滚灯、蜂鸣滚灯等,使滚灯展示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上一篇: 非遗里的民俗故事|陶甑下一篇: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201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
技术支持:朗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