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婉的《声声慢》、斗志昂扬的《七律长征》……一片古典诗词的吟诵魅力在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提炼文化课融汇于戏曲专业的特色内涵,整合并强化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资源,基础部、戏剧系特邀上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李杏保,主讲《中国经典诗词吟诵艺术》。”基础教学部副主任周涛介绍道。
“日本花很大的代价请我们上海的小学生吟诵,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很好地保留下来,汉文化的发音有个宝贝——声调,这是别的民族都学不来的,所以,在座的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吟诵的遗产。”李杏保用最质朴的语言将他的真诚和对吟诵文化的热爱作了最直观的开场白。这也让越剧学子对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李教授肃然起敬。
上世纪80年代有位老太太用京韵大鼓演唱《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台下的人都在鼓掌叫好,但在电视转播的时候,那位老太太说她知道自己有一个音唱错了,“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歌曲虽没有表现出它的声调,但艺术感受力反映的强烈,声调格局的严格,这不止是这位女艺人承认错误一种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艺德,一种人文素养。简单的故事,却令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陷入了沉思,当自己站在艺术舞台上,是否会有这样的勇气。
用著名作曲家古建芬创作欢快式儿歌版的《春晓》和福建语文教师创作的沉稳版的《春晓》——诗歌的创作基调是不可取代的,它的感情色彩是不可变更的;用毛宁的《涛声依旧》与原作张继的《枫桥夜泊》——改变的原作的基调,不再让人感知那一个“愁”字……太多的事例,让同学们感知把握古诗词基调的重要性,诗词吟诵的韵味。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长仄声短,好比大锣小锣交相辉映;用越调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用昆曲吟诵马致远的《天净沙》,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中描述老先生的吟诵,他表示:“吟诵的方式是一代一代往下传,口口相传,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起做这件事。”
这是我国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是传统东西里的瑰宝,将它挖掘出来,使之延伸并与艺术相结合,让我们一同记住经典诗词吟诵艺术的魅力,人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