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校应用性课程开设的一次尝试,
讲座的开端别出心裁,马向东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情景模拟演练。他邀请三名同学上台担任“受访嘉宾”,进行以“棍棒底下出人才还能被我们认同吗”为主题的访谈互动。“嘉宾”之一的院学生记者团团长、美术系学生宗萌发言说:“我持反对意见。家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孩子不好好学习,就用武力压制,这样会使孩子的反叛心理更加严重;对孩子进行武力压制,还会抑制孩子的天赋,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另一位“嘉宾”、学生记者江琼玲则以一个例子表示了她的反对意见:“我最近看了一个报道,父亲一直使用武力逼迫孩子,但孩子仍旧叛逆,成绩不见起色。孩子的母亲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必能成功的道理,利用两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打动孩子的内心,使之开始刻苦学习。由此看来,行动比武力更有用。” “我只知道,棍棒底下打出来的一定会是孝子,却不一定是人才。”党校培训班音乐系班长金凯发表这样的看法。马向东通过这样一场电视访谈为引题,让同学们了解到发言时要观点鲜明、言简意赅、针对性强,要有辩证思维;也告诉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抓住机会,提高参与意识、积极意识,在机会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
讲座中,马向东通过分析大量案例来说明新闻宣传与媒体沟通的重要性和策略。他特别讲到7.23甬温动车事件,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在新闻发布会上高亢的语调、激动的言辞和高调的姿态,出言不慎而被媒体和网络“抓住辫子”,最终被免职的案例告诉我们,与媒体打交道应格外谨慎,既要真诚,又要“三思而后言”,还要注意情绪和姿态。讲座分为资讯时代下的公共行政、媒体及其传播的发展与变迁、公共行政与媒体关系、公共行政中的媒体关系、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和行政传播中的新闻发布等内容。马向东利用一系列的案例,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资讯时代全球性、透明性、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扩散性的特征,媒体及其传播的发展与变迁,媒体在行政传播中的作用、媒体生产的周期及传播规律,对信息的需求的永恒性。他说,要学会给媒体第一手资料,不能让其采用转手信息;要学会主动传播,而不要被传播。在讲到公共行政与媒体关系时,他提到了危机公关的“5S”原则、危机传播的七项原则、危机传播的流程、发言人的综合素质等。马向东的讲座论述精辟、说理透彻、观点新颖、事例生动,赢得阵阵掌声,令在场的所有听众受益匪浅。他表示,党校不仅要讲党课、形势政策课,还要讲各种应用性知识,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与社会交流的良好基础。
美术系学员章萍萍听完讲座后接受记者采访说:“我曾经困惑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的世界里,应如何对待身边的媒体?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就是要讲实话、要多举实例、要应用数据,不要说官话、套话、空话,更不要讲绝对的话、轻易下结论等等。在这个社会里如何更好地应对媒体、保护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