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著名旅美钢琴家葛明博士走进我院音乐厅,为音乐系师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大师课,并和在场学生交流钢琴学习经验。音乐系主任黄明智,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郭义江带领音乐系钢琴专业全体师生参加大师课观摩。
葛明对参加表演的两名学生和全体指导老师鞠躬致谢,他着装严谨,儒雅亲切,一出场便给人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大家风范。而随后的大师课上,他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国内外钢琴艺术的对比等,妙语连珠引得现场顿悟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葛明认为,每位同学都应充分理解演奏作品的创作背景,他以作曲家舒曼的背景、生平、所处时代及其性格对作品风格的影响为例,对此作了详尽的诠释。他说,“大家练习曲子的节奏要适当用节拍器来规范,但真正的弹奏是在作品的背景意义,结构及作曲家意图上有所延伸和发展。”谈及练琴的正确方法,葛明提出,一定要科学,要有步骤、小面积地解决问题,采取分段、分手练,集中难点,相同知识点穿插练习等方式。
葛明眼中失败的演奏是“缺少对音乐的领悟”,无论拥有多么好的基本功,运用多么华丽的技巧,也不能打动人心。一个真正成功的演奏者必须“细致读谱,了解每一个表情术语的含义,严格遵照乐谱的标记弹奏,重视对乐曲音乐的表现等”。对此,他提出“演奏要有歌唱性”的新颖论点——在琴房里关起门,自己大声的唱出谱子,唱出来的感觉就是歌唱,就可以领悟到歌唱性。“在平日的练习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自己所弹的曲目,努力沉浸其中,感动自己,得到共鸣。”葛明这样说。
“弹巴赫,一定要读点圣经”,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音乐的表现,葛明讲解了音乐与哲学、文学、神学的关系。他指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止要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及综合艺术素质,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练琴不仅仅是动手,更要多动脑;要多读书,广为涉猎其他科目,多汲取弹琴以外的营养,以便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积累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发挥合理的想象力,学无止境,贯通中外。
葛明还现场回答提问,并传授乐曲结尾时营造氛围的小技巧,大受欢迎。
近年来,音乐系一直致力于通过邀请专家、与兄弟院校合作、引进资源等途径,打造精品第二课堂教学,对师生在专业技术和教育教学领域的提升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