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涯,学无止境——访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培训班学员、广东省雷州市书画院院长吴史文

来源:宣传部 作者:学生记者 沈玥琰 供图:吴史文 编辑:金姬 发布时间:2018-06-15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对这一句俗语,正在浙艺参加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学员、广东省雷州市书画院院长吴史文却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吴史文的视野里,不仅是人要靠衣裳来衬托,书画亦是如此,正所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论多好的画作,经过装裱师的妙手一番修饰后,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所以说,装裱师是书画背后的艺术家。

吴史文回忆起小时候第一次看见经过装裱后的字画,语气中仍充满着惊叹。他回忆说:“第一次接触到装裱后,就对它特别向往,回家后就按照看到的来模仿,但是做出来的怎么看都不像。” 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吴史文对书画装裱却是愈发着迷。从初中到高中,他一边读书,一边学习装裱工艺,购买大量相关书籍,一步步摸索。

但是,要学好这门手艺,光靠看资料还应付不了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书画裱件要经过天气变化、温度高低、环境湿度等诸多方面的考验,任何一个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寿命。于是,为了学习,吴史文经常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前往省城广州,站在装裱作坊的外面看师傅做工,一看就是一整天。

忆起儿时,吴史文感慨父母对他的支持特别重要。七十年代,雷州的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看到文化馆画廊外丢弃的颜料,他总是如获至宝地将那些废弃颜料捡回了家。没有画纸,就在家里的白墙上作画,雪白的墙壁被涂了鸦,父母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支持他对绘画的这份热爱,并保留了那面被涂了鸦的墙。13岁那年,他的三幅参赛作品被误以为是60岁以上老手所作,这件事至今仍被拿出来调侃。

书画修复师是一批“修补光阴的人”,吴史文对修复古书画一直心存敬畏。他认为,只有重新修复装裱,才能最大程度挽救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有人看了他修复的壁画说:“没想到你那么年轻,却已经这么厉害。”但他却说,这不是厉害,是因为书画得以复原,画中有了灵气。

艺无涯,需要不停充电,才能跟得上社会。吴史文认为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要把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管是需要修复装裱的古书画,还是一门手艺,我们是在用现代文明与古人对话,在间隔千百年的时光隧道里,汲取古人智慧,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说到在浙艺培训班的这段日子,他说,在学校的感觉特别亲切,不仅提供了学员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教学特别认真,课程设置也很全面,十分珍惜能有这次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