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办,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协会和中国田汉基金会承办的全国“蚁力神杯”戏曲、戏剧比赛华东片复赛,于近日揭晓。在这次有7省市10多所院校165名选手参赛的复赛中,我院在17个一等奖中独占7 个一等奖。马锋英以越剧《情勾》、颜巧娜以越剧《陆游与唐琬·沈园会》分获戏曲青年组和少年组一等奖,在戏曲组10个一等奖中占据其二;姚瑶以《接站》、潘蓓蕾以《最后的瞬间》、夏丽丽以《二丫卖蛋》和担任《接站》配角的王军、张幕子,获得戏剧青年组一等奖,在戏剧组7个一等奖中,独占其五。此外,另有10名同学分获戏曲、戏剧组二等奖,3名同学获戏剧青年组三等奖,2名同学获戏曲组鼓励奖。《我们是一家人》和《路在何方》获优秀创作奖,《二丫卖蛋》获创作奖。
“蚁力神杯” 是全国艺术教育界的重要赛事之一,是全国艺术院校戏曲、戏剧教育的一次大比拼、大展示。按照比赛规程,初赛在各参赛学校内进行,复赛分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和中南六片区分别进行,总决赛于四月在北京举行。对于机会难得的这次戏曲戏剧教育界的大赛,各省艺术院校卯足了劲要去争得一席之地。
“蚁力神杯”的前身叫“梨园杯”,8年前浙江艺术学校曾经参赛,成绩斐然。8 年后的今天,是我院及附中新建后的第一次参赛,戏剧系和附中戏剧科、综艺科师生们热情参与,报名参赛的戏曲、戏剧作品多达50多个。经过两轮预选和初赛,有9个越剧作品和5个戏剧小品20多名同学进入复赛。
话剧表演艺术家王若荔是戏剧组评委,她欣喜而热情地赞扬该院参赛的戏剧小品:“浙江的戏剧小品最捧了,评委们看了都感动得流泪。《接站》最为精彩,作品完整,演员很有灵气,表演自然,特别是演老太太的演员,年龄最小,却演得最好,表演时的眼神非常到位。评委们都说,这些演员今后如果好好培养,一部作品就能出来。还有《最后的瞬间》,把表演、形体、声乐、舞蹈都融合进去,充分展现了少女一生的变化过程,非常精彩巧妙。”由表演说到教学,王若荔对我院的戏剧教学质量评价很高,认为演艺专业的起点很高。说到激动处,她话锋一转:“说浙江的作品好,不是因为我是浙江来的评委才这么说,其它各省的评委都这么说,曾经到过苏联学习过的话剧界老前辈、江西评委石慰慈,就感慨地评价浙江作品最好。”王若荔还笑言,这次到江苏,有点荣归故里的感觉。因为她的父母和亲属现在都在江苏,这次浙江参赛作品虽然不是她教的,但她是浙江的评委,因为浙江的作品好,她感到很光彩,很自豪。
担任戏曲组评委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对该院参赛准备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表示赞赏,对于整个戏曲参赛剧目,他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希望。他认为,浙江戏曲一直在探索,努力集诸家之长。浙江的参赛戏曲作品比较注重基本功,有一种精神在,同时也有创新。如《盗草》把舞蹈与戏曲结合,《失塔》把程式与生活结合,教学的路子是好的,但从表演角度看,选手还不够全面,不够亮。从作品看,戏曲本色偏弱,越剧唱腔少了,而越剧是以唱为主的。他说,福建参赛的闽剧作品体现出学校的艺术追求,他们敢于突破,他们的老师观念在变,一个剧目中综合了南戏、高甲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新时期戏曲教育教学要向前提高一步,要继承传统的精华,还需不断提高。据此他提出,学校要坚持教材的不断更新,不断丰富。老师要加强创新意识,我们需要名师传授经典,更需要老师突破自己原有的意识。没有突破和创新,经典也会越来越差。汪世瑜的点评可谓切中肯綮,对于该院乃至我省的戏曲教学不失为一剂良药。
在复赛地江苏天目湖,笔者还采访了华东片组委会主任顾兆琳。他认为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培养戏剧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戏曲戏剧比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各省的艺术院校也把比赛作为推动教学的契机。说到浙江的艺术教育,他认为浙江在越剧教学方面抓得很好,节目有一定的水平,在继承传统和艺术推新上有表现。
用硕果累累来形容我院的这次参赛,再恰当不过。我院参赛工作小组组长、附中常务副校长李人麟欣慰地笑了,然而他说要争取笑到最后,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各片区选送北京的剧目,经文化部科教司再次组织评委筛选,确定最后晋京参加总决赛的作品,我院越剧《情勾》、《陆游与唐琬·沈园会》和小品《接站》、《二丫卖蛋》、《最后的瞬间》名列其中。
我院在“蚁力神杯”戏曲、戏剧比赛华东片复赛中获奖丰厚
来源:. 作者:马向东 发布时间:200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