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2月27日讯:钱江晚报近日推出艺术类院校考生经济状态调查报道后,有关艺术类院校农村学生比例逐年减少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关注。昨天记者专程来到我省培养艺术新星的摇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对影视表演、音乐等艺术类学生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民间的援助策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生源分化的界限基本是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之分。艺术类专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成本还是学生个人的专门支出都较后者多,所以艺术类学生70%-80%都是城镇居民子女,家里条件都不错,能够支出学生的各种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学期末,学校联系票务公司安排学生回家时,一些学生说“我们家有车来接的”。张鸿雁副院长说,学艺术的学生需要从小开始训练,一般起步在8岁到10岁,农村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这个方面说,艺术教育的公平性已经追溯到孩童时期。
另一方面,学院的非艺术类专业里农村孩子相对多一点,但比例不高。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放眼望去,大多是打扮入时的俊男美女,据说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一连丢三个手机,眼都不眨一下。比较容易找到农村学生的地方是食堂,在靠窗的僻静位置总是相似的几个人在默默埋头吃饭。曾经有一位学生给院长写信说,我来自嘉兴农村,家里还有一个读书的弟弟,母亲没有工作,2年多来,我每天只吃馒头和蔬菜,一天的伙食支出还是要5元,希望学校能降低食堂伙食费。
中国美院的老师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必要的勤奋,只要不是穷到连画笔都接触不到的程度,基本上不存在读不下去的问题。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的老师也说,我们在想办法援助那些孩子,只要考上了,不会因为钱而辍学。
学生处处长朱学富介绍,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减、贷、免、补、勤、缓等方面援助。学生报到后经济困难的可以缓交学费,然后凭证明申请减免;平时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合格一般都能享受到学校的各种奖学金,贫困学生每年可以申请最高达6000元的贷款;2004年学校对48人提供了临时困难补助;200余人参加了勤工俭学;2004年新生入学时学校批准了40余万元学费缓交。
艺术院校农村学生减少将成趋势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温情援助给了艺术院校学生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但艺术院校教师也在慨叹,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恐怕依然是艺术院校学生结构发展的未来趋势。因为到各大专院校就读的艺术类学生,进校前都接受了很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对农村孩子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贫乏,艺术教育的投资成本又非常大,他们没法像城市中的很多孩子一样从小就到各种少年宫、艺术培训学校接受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公平性除了需要依靠制度设计之外,还需要民间的措施来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