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温酷暑的七月,由我院师生倾心打造的音乐剧《五姑娘》以最传统、最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送戏下乡,分赴绍兴杨汛桥、余杭临平和义乌为当地的乡镇群众送上了精彩的演出,不仅受到了热烈地欢迎,也获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7月23日,音乐剧《五姑娘》参加了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浙江省“钱江浪花”艺术团下乡演出活动。在绍兴县杨汛桥镇紫薇广场,《五姑娘》作为“钱江浪花”艺术团下乡演出的一台重头戏,掀动起一股一股人潮,无愧是一朵最夺目的浪花。这个当地最大的活动广场依山而建,风景宜人。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当地的群众便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有搬着板凳、扛着椅子的,有背着小孩、搀着老人的,有手拉手的情侣、三五成群的伙伴……只见喷水池边上、花坛的四周,甚至是路边自行车上、三轮车上、水泥墩柱上全都站满了人。随着《五姑娘》音乐的响声,人群更是如潮般的涌来。大街上仿佛已不见还在赶路的人,不见了开动的车,整个乡镇的人几乎都集中到了演出现场。人群中几个老太太一个劲地说:“我以为呀,这种唱歌跳舞的(戏)是年青人看看的,幸亏赶来看了,蛮蛮好看,蛮蛮好听哦。”
舞台搭建在专为露天演出而准备的流动车上,边歌边舞的表演使得这个临时舞台总在不停地晃动,闷热的天气使演员们还没上台就大汗淋漓,汗水模糊了脸上的妆容,湿透了身上的演出服,却丝毫没有影响演员们一丝不苟地表演。场间的换服、补妆都在接送的大客车上进行,拥挤却有序。
30日,参加《五姑娘》演出的演职人员经过两小时车程赶到义乌时,已是上午11点多,客车直接将大家送到当晚的演出地——义乌市中心市民广场,这是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大广场。实践部的宋苏明老师早已带着有关人员在烈日下忙碌地搭台、调试音响。参加演出的老师和同学们也毫不迟疑地跳下车、顶着热辣辣的太阳进行走台。原本于当晚的演出因一场暴风骤雨地突然袭击而搁浅,化好妆、做好准备工作的演员们在广场边的客车上迟迟不肯回宾馆。暴风雨冲去了那晚的暑气,却冲不走大家为义乌群众演出的热情。
31日晚,演职人员早早来到演出现场。演出开始后,黑压压的到处是赶来观看演出的群众。甚至在临时搭建的露天简易舞台背后也挤满了人,他们看不到表演,但听着优美的田歌也陶醉其中。一大群孩子抢着坐在最靠近舞台的正前方,一个个睁大着眼睛,激动时情不自禁地跳跃起来。观众中也有在义乌经商的“老外”,他们并不是很听得懂舞台上的演唱,但这无损于他们的兴致盎然,“舞蹈很美,灯光很美”,剧中动人的旋律、纯美的田歌、优美的舞蹈、独特的水乡布景将他们牢牢地吸引到了人潮中。
在炙热的高温下,就是站着一动不动,脸上的汗珠子也会不停地往下流。演员们的换装间是临时撑起的一个不大的帐篷,闷热地几乎让人窒息。炎热与疲劳让不少演员出现了中暑症状,大多演员带着的头套四周都出现了严重的过敏。主演钱思舒老师被三件套的长袖衣、长脚裤、长裙衫戏服紧紧裹着,就连最外面的一件披肩上都是汗水。饰演阿杜嫂的高娜同学红肿着发炎的耳垂,咬咬牙戴上耳环。当演员们凭着坚韧的毅力上台,演唱饱满激情,表演神采奕奕,人群中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众的热情远远高过了夏日里阵阵的热浪。
已连续在各地演出六十几场的音乐剧《五姑娘》,唱着田歌走进了乡镇百姓的心。没有奢华的大厅,没有奢华的舞台,有的却是演员们投入的激情,演员们笑称露天广场的演出为“受罪版”,但是受罪归受罪,演出照样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并在8月1日加演一场。这里的天气最炎热,舞台最简陋,条件最艰苦,可这里的观众最热情。当演出结束时,观众们带着满足的表情,余兴未了地讨论着、连声称赞着,久久不愿散去,“再看一眼,再多看一眼”仿佛舞台上感人的音乐一遍又一遍流淌在人群中。
为了将音乐剧《五姑娘》更好地送戏到乡镇,与各地百姓真正地亲密接触。导演沈勇老师对原先演出的样式等作了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和调整,改编出适应露天广场及小剧场演出的精装版《五姑娘》。演员们也都放弃了暑期的休息投入到排练和演出中。
这部获得文华大奖,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剧《五姑娘》入乡演出带给了那些目光饥渴的普通观众无穷的艺术享受。绍兴杨汛桥镇、余杭临平、义乌在浙江地区经济发达,当地群众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热切盼望着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也获得丰收。多次随团的学院常务副院长俞志达表示:“音乐剧《五姑娘》已在不少院校学生、厂矿企业工人、普通市民百姓中演出六十几场,不仅使参加演出的师生得到了实践机会,锻练和提高了表演水平,也是让高水平的演出深入到基层,为乡镇群众送上一道文化大餐,为普通老百姓服务。《五姑娘》将继续深入到各地演出,真正成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一朵绚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