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我院承办的“浙江潮•文化论坛”于
刘梦溪首先分析了晚清时期在中国文化变革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结构到了晚清才真正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史的脚步不能照原来的样子走下去了,延续几千年的统治秩序不能照原来的样子维持下去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社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到了晚清,真正开始了大变局。晚清是中国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19世纪中叶,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这一时期“西教”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摆脱蒙昧状态。但是,由于一场“不在于不当和而和,而在于不当战而战”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地关上,从此原本和中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蕞尔小国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则自甲午以来一蹶不振。此外,
刘梦溪从1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在不间断的、同时也是较少变化的传统社会形态框架内生长的文化系统;是多元文化形态共同发展的文化;是最具有包容性和同化功能的文化;就生活形态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它赋予了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性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缺少系统的科学、科技不发达的思想因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完整的文官制度;在传统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对待宗教态度是随意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朝野、官府和民间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也出现了繁荣的文学艺术及特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刘梦溪还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原因的诸多观点,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内在关联,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统一体这一观点。
在谈到“现代文明体系的建构与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这一关键问题时,刘梦溪指出,后“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盛行是并不科学的。他认为科学是把双刃剑,并不能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他还剖析了大、小传统概念之分,认为五四反传统基本上是理性的运动。理性的反传统,是思想和思想的冲突,主要打击的是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传统。“文化大革命”非理性的反传统,是情感的发泄,直接遭殃的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还讲到,若当大传统彻底清算,不及时重建,而小传统遭到根本破坏又不知道其严重程度,那么传统文化就流失得差不多了。因而我们必须重新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当今社会的种种文化传统流失的现象他表示出身为学者的忧虑和无奈,他还对文化传统的重建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当代教育的改革,加强文化典范的保护,对国民进行礼仪教育等。
演讲结束后,我院院长何志云对刘梦溪所作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