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和主编,文学思想史学术思潮方向博士生导师。
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浙江潮”文化论坛,于18日下午开讲,第一讲就是刘梦溪主讲的《百年中国文化传统之流失与重建》。
刘梦溪说:“文化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水而不是石头,因为它总是在吸收和融合。”
浙江人的性格是玉
刘梦溪在演讲中,通过大量史料分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是一个在不间断的、同时较少变化的社会框架内生存的文化系统,总体上未有大的变化,但它在不同历史时段也呈现不同的风貌、多元文化心态共同发展、最具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的同化作用强、宗法社会的性质等。
说到传统文化,刘梦溪提到了地域文化对某个特定领域人群性格的影响,“我在北京参加浙江省的一个文化研讨会的时候说,我看过著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很震撼,而浙江人的性格也很像玉——坚硬而温润,王蒙同志听了以后,对我这个观点基本表示赞同。其他地方人的性格也都和历史上的某些文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让我们头脑清醒的机会已不多
刘梦溪讲道:“法国的一位中国著名汉学家曾在《费加罗》杂志上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时给人以垂死的印象,有时又具有活力。它是令人迷惑的。’他提出这种‘矛盾原因何在?’‘是什么使中国与自身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走向没落吗?或许是中国的广袤无垠掩盖了这个问题。但消灭一种文化,必须有消灭这种文化的愿望。中国还有恢复清醒头脑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种机会已经不多了。我经常有很深的忧虑。从晚清到现在,我们都面临着一个任务,如何更新、重建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衡量价值;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保留住自己的位置与根基?”讲到这,刘梦溪提到了关于中国城市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保护的关系问题,并以某一城市为例,阐述自己观点:“一座城市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是由这座城市的文化街区体现出来的。文化是不容易简单迁移的,是有它的根基的。我从不反对现代建筑,但必须要重视对文化的保护。”
“我想,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恢复记忆,重建传统。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而是生存的必要。要对中国的传统,已流失的和尚未流失的,保有一分‘敬意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