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白兔记》与越剧《荆钗记》、《拜月记》、《洗马桥》均为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剧目,剧情大意为五代时,沛县沙陀村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不堪李家欺凌,别家投军。其妻李三娘在家中受尽兄嫂煎逼,矢志不愿改嫁,磨房中产子咬脐郎,为防兄嫂谋害,托人远送刘知远军中。16年后,母子在井台边不期重逢,夫妻、母子终于得以团圆。越剧《白兔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颂扬了中华民族守信重诺、忠贞不渝的传统美德,经过编剧和导演的精心改编,在传统故事情节中注入了现代风味和时代审美,烘托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夫妻情和母子情。全剧共分七场,剧情紧凑,环环相扣。该剧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深入塑造了善良坚韧的李三娘、重情重意的刘知远、深明大义的岳氏女、纯真孝顺的咬脐郎、凉薄不仁的李氏兄嫂、舍己为人的窦公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004级戏曲表导班(五年一贯制)全体学生参加了该剧的演出、服装和化妆等全部工作,该班学生夏艺奕、夏菲等在剧中担任李三娘、刘知远等主要角色。从第一场瓜园别夫到最后一场磨房相聚,学生的基本功、唱腔、身段,塑造人物的创造力得以全面展示,举手投足张驰有度,唱腔颇具根底,表演甚有灵气,让观者看到了越剧表演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当晚观众以青年学子居多,并在观看过程中自始自终保持了高度的热情,对精彩之处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观看期间,一些人还数度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杭州越剧院院长候军,杭州越剧院副院长展敏,“李三娘”的浙江首演者、“梅花奖”获得者舒锦霞等看完演出后表示:“由于导演制的介入,在观看过程中并没有感到学生演出通常所具有的稚嫩和模仿的痕迹,相反,在这些学生身上已具有经导演启发后的一种源自自身的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创造性力量。” “导演制介入课堂既是一种改革和创新,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收获。”
将剧团导演制引入越剧课堂是戏剧系在2005学年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举措。通过这一教学形式架起了专业剧团与艺术院校间的桥梁。《白兔记》和《荆钗记》是南戏新编系列工程中的新编剧目,这两出戏既有传统表现手段也有符合时代审美的新成分,结合了创新与传统的双项优势。将这两出戏作为学生的排演剧目,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又不照剥程式化表演,而是在人物塑造上力求生动鲜活,在表演上注重体验和人物个性的刻画。戏剧系在引进杨小青导演南戏排练模式的基础上,将原先停留在教学层面的课堂教学深入到剧团导演制的排练,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和胜任专业剧团的演出要求。两个学期以来,杨小青对艺术的严谨与敬业,对于越剧事业的热爱,对教学的一丝不苟,以及她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对剧目的总体把握带动着戏剧系教师和学生在越剧教学道路上奋发前进,她高尚的艺术品德也赢得了师生们的由衷敬佩。
杨小青在当晚的采访中表示,戏剧系邀请戏曲导演担纲教学并将越剧《白兔记》和《荆钗记》作为教材使用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从两个学期的实践来看,由导演角度进行越剧教学,行之有效。在学生踏进社会前就培养了他们独立塑造人物的能力,架起了剧团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从模仿进入了创作,从体验进入到表演。杨小青还谈到,1979年有幸进入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导演训练班学习,得到学校的培养,至今对母校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50年来学校培养了诸多浙江演艺界的栋梁,不仅有表演人才,还有编创和舞美人才,在推动浙江文化大省和浙江文化事业中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方面都越来越提升,对各方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校友,能为母校发展作出贡献,感到很幸运也很值得。
戏剧系负责人支涛表示,引进杨小青导演对于南戏的排练模式,对越剧教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助益和改变。
越剧《白兔记》将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50周年校庆活动教学展演之一,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