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3月27日讯:“你说家中有个小九妹,长亭道上做的媒……”只见一群豆蔻年华的姑娘,穿着水袖长衫在跟着录音机唱越剧《楼台会》,那清新委婉的声音让人感到格外可亲。
她们是浙江艺术学校2003级越剧班的学生,30人,清一色的女生。14岁的陈紫盈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女孩,余姚人,但学习越剧已经三年;因为个子不高,同学都叫她“小不点儿”,是个小花旦。陈紫盈进艺校前,从没学过唱越剧,也没想过自己会唱越剧。但到了学校后,发现唱越剧挺不错的,还有很多乐趣,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渐渐变得痴迷起来。目前,她举手投足越来越有韵味,父母见了特别开心,支持她的决心也越来越大。比陈紫盈大几个月的高涵,进艺校前,她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唱戏,“咿咿呀呀,实在没劲!” 不过,随着学戏的深入,她也慢慢地从讨厌到了接受。现在,越剧里的那套“坐、念、唱、打”的基本功她已经练得很不错。她认为,即使以后不唱越剧,转到其他喜欢的表演艺术上去也会方便许多。
学习越剧很苦。除了学习文化课外,专业的身段、把子、毯子、基训、唱练等基础训练一点也不能少。就拿身段课来说,一个身段动作,每天都要重复练习无数次;毯子功上,一个跟头每次要重复地翻个上百次。因此,一个动作做下来,没有一个人不是汗流浃背的。老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即使累了,也不允许她们坐下来休息,因为一“泄气”,前面的辛苦就会白费。练唱腔,更是早练、晚练,一句台词不知道反反复复要练多少次,到了满意还得再练。
在班里,还有一对来自越剧之乡嵊州的双胞胎。姐姐黄冰清,妹妹黄玉洁,两人进校前,在家乡就是越剧小“明星” 。她们6岁就跟爷爷学唱越剧,一个唱花旦,一个唱小生,唱得字正腔圆,人们都说是一对天然搭档。她们还跟父母一起唱上了中央三台的神州大舞台,也拿过戏剧的小“梅花奖”。现在,两人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引人注目……
如今,这批新的“小百花”们在这个曾经培养出茅威涛、陈辉玲、董柯娣等一大批著名越剧演员的摇篮里,为越剧的发扬光大、后继有人默默地勤学苦练着。在越剧诞辰100周年之际,祝他们早日练出一片自己的天空,超过她们的前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