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人生——芳诗·米多芬解读当代法国艺术浙江潮

来源:. 作者:黄向苗/ 摄影:朱永炜 发布时间:2006-03-01

227,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我院承办的“浙江潮”文化论坛第三讲在杭州黄龙饭店开讲。主讲嘉宾芳诗·米多芬(France Mitrofanoff)是法国颇有名望的现代派画家,法国高等装饰艺术学校教授。

芳诗·米多芬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当代法国设计艺术解读》。人们怎么会成为画家?芳诗·米多芬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坚信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所以尽管她在艺术学校的专业是建筑,毕业后又从事过室内装饰等职业,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画家作为她的终身职业,并始终怀揣着激情作画。

讲座中,芳诗·米多芬向观众展示了她各个时期的画作。20世纪70年代刚开始作画时,她是在一个小房间里画很大幅的油画,把滴落的颜料通过想象渲染成为各种丑角似的可笑的人物形象。80年代,她拥有了一艘平底运输船,船上装有玻璃,可使光线透过玻璃进入船内。这一时期芳诗·米多芬油画里的形象是玻璃外的人的影子,画中出现了建筑的因素,透出一种焦虑的情绪。之后,她的油画形象是两个互相搏斗的人,以此表现奋斗进取的主题。这些画作往往被大公司的总裁收藏,以此象征他们的奋进精神。1986年,她的油画以城市为主题,描绘那些被火烧、水淹或被沙子掩埋的城市,捕捉被遗忘的城市留下的信息。这一时期的作品包含了强烈的建筑因素。同一时期的画作还包括由不同主题的画组合而成的拼贴画。90年代,芳诗·米多芬把一个废弃的冰库改造成画室。由于画室所在区域正经历变化,到处都是灰尘和噪音,所以这一时期的画作大多是灰色的、以工地为主题。画里出现了钢轨、钢架等形象,表现创造与破坏的对立。这一时期的画作始终不完全写实,需要观看画作的人自己寻找其中的写实成分。1999年及以后的3年时间,芳诗·米多芬以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作画,寓意深刻、色彩强烈的树叶和城市里的楼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频繁地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画里。2002年以后,芳诗·米多芬以森林为主题创作了一些大幅油画,这组油画名为“它看着我们老去”。这些画作对光线出神入化的运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缤纷落叶间,人们深深感受着森林的静谧和大自然的神秘。节奏、颤动、色彩等音乐语汇也融入了这些以森林为主题的画作。芳诗·米多芬的作品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的公共场所,成为喷泉的背景,小学的标志或者中学某一具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地板装饰。

讲座的第二部分,芳诗·米多芬教授为观众展示了几位她所喜爱的画家的作品。著名画家Pierre Alenchinsky 是个十分富有激情的画家,业余时间也从事诗歌创作。他一度居住在日本,并由此学习以笔、墨、水作画;Philippe Favier 的作品十分有趣,因为他画?械娜宋锖苄。犊捶路鹨徽虐字剑纯梢员硐趾芏嘀魈馊缈缸殴煊涡械亩游榈龋坏鹿? Anselm Kiefer 的作品很多都是表现灾难性场景的大幅画作,他的画除了用颜料堆砌,还会运用粘土、沙、树脂、稻草秸秆等材料,使其画作看起来很厚重;曾来我国举办画展的法国画家Richard Texier喜欢在航海图上作画,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讲座最后还展示了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赵无极在杭州时的一些作品。赵无极到法国后,他的画逐渐从写实转入抽象,但始终洋溢着东方气息,讲究气韵,在行云流水的优美节奏中,蕴含对意象世界的理解。

讲座中展示的十几位画家的作品都十分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或是简洁的黑白入画,或是色彩强烈的抽象画,或者在画中加入了音乐、雕塑等元素。多位画家的作品中还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书法等东方元素,引起了在场同样从事绘画工作的观众的共鸣。这些作品为在场观众开拓了艺术视野,不时赢得阵阵惊叹。

讲座后,芳诗·米多芬教授回答了观众的提问,与大家分享了作画过程中的心理历程。画作主题的转变也反映了画家本身观察世界的观点的变化,从初期好胜甚至好斗的心态逐渐在心中形成一个开放的世界,开始认识整个宇宙。芳诗·米多芬还饶有兴趣地为观众讲述了法国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