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上,我院第六次文化沙龙在城隍阁举办。院领导林国荣、余东东、李人麟、黄杭娟参加了此次沙龙。围绕“盖叫天与浙艺院的文脉”这个主题,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学院的几位老领导和二十余位学院教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我院85岁高龄的专家杜钦的《盖叫天舞台艺术历程七十年》一书即将出版,他认为盖叫天在艺术生涯中总结出了自己的艺术经验,十分有创见,这在艺术界当属凤毛麟角。盖老的话非常有哲理性,往往一句话就可做一篇文章。他说艺术是憋出来的,要对中国表演艺术巧妙化用,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法归一。”
著名编剧、研究员胡小孩与盖叫天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他觉得盖叫天是浙江戏剧很重要的一支文脉,研究盖叫天的表演体系对浙江戏曲进一步开拓创新会很有帮助。盖老在表演上善于出新,他可以训练真鹰在舞台上表演,从缭绕的香烟可以悟出新的表演方式,也能从狮子的形象得到启发。如果我们能把盖老的体系融入学院的表演,那将是独一无二的。让胡小孩觉得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未能得盖老亲自教戏,盖老的最后一部武松戏“武松抗金兵” 当时也没能写成。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蒋中崎指出,我院的文脉就是坚韧不拔地从事艺术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院的名师盖叫天、姚水娟、茅威涛等都具备了这些品质。而盖叫天的武生在京剧界乃至整个戏剧界都是独树一帜的,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此,对学院的创业我们也要有新的认识,找到突破口。
盖叫天的孙女、我院人保处处长张明珠深情回顾了爷爷生活中的点滴,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可以看出,盖老不仅视艺术如生命,而且耐得住寂寞。即使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名气如日中天,他每隔一段时间必定回杭州静思以求在表演上出新。
原浙江艺术学校副校长张荣泉提出要以盖叫天为符号发掘我院的名人名师。文脉就是至今仍有顽强生命力、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如果能继承名人名师的优秀传统,我院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附中校长李人麟回忆了与盖叫天的三次直接,对盖老的顶天立地的形象至今印象深刻。余东东、施王伟、关桂凤、黄明智等老师分别谈到了对盖老的崇敬之情,要继承和发扬他“学到老”、勇于超越和创新的精神。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林国荣指出,每个经济现象背后一定有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支撑。研究我们的校园文化、校训对文脉的找寻是很好的开端。把文脉与教育教学中的困境联系起来会产生积极的意义。盖老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是事物发展的生命所在。学院还有一大批名家,我们要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励大家为学院做出贡献,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材,从而全面推动学院的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