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写作 笔耕不辍----著名小说家刘庆邦做客“浙江潮”文化论坛

来源:. 作者:李宁 发布时间:2006-04-17

  4月13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我院承办、《今日早报》协办的“浙江潮”文化论坛第五讲在浙江日报社会议厅举行。享有“中国煤矿文学旗手”和“当代短篇小说之王”双誉的著名小说家刘庆邦应邀做客“浙江潮”文化论坛。刘庆邦从“生死煤窑里的文学路”谈起,现身说法,以朴实、谦虚的语言,讲述了自己近30年的文学创作体验。

  刘庆邦的创作风格由于富有生活底气而被业内概括为“三平有幸”,即“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时”。面对当下文学创作生态环境的大好情势,刘庆邦呼吁,“作为作家应力争做到可持续写作,将文学创作之路进行到底”,并在会上提出走上可持续性的文学、艺术创作道路的五点共性。

  他表示,首先,要用劳动的观点对待写作。刘庆邦将所从事的职业写作工作看作是一项快乐的生活劳动方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勤劳的美德贯穿写作的始终,才能有所收获。其次,用学习的观念对待写作。创作阅历的积累来自对生活、对书本等全方位的学习,这样的写作源泉才能取之不尽。19年农村生活、10年煤矿工作经历,是刘庆邦写作的重要素材。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每年到农村、进煤矿学习、生活,以寻找创作灵感。其三,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写作。在写作生涯中,刘庆邦始终坚持低调从事,他说,只有为了写作而写作,不重视思考市场以及作品带来的社会效应,而是将自己的心态放低一点、平一些,专心致志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才有可能在高产的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其四,保持对生活、对创作的激情。激情是一种感情,在小说创作中,理性的思想引导只是创作的一条思路,而情感之美才是小说创作的终极之美。激情是长远、深刻的感情,作为感情存在的状态,激情是不分年龄的,也只有对生活保持激情,才会有持续写作的可能性。最后,要有良好的身体作为写作的重要保证。一个人的精力对于创作是决定性因素。创作不仅是智力的投入,更是各种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过程。只有拥有健康,才可能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多出作品。

  在回答听众提问时,刘庆邦也谈到了许多读者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作家,刘庆邦写作的着眼点不在风花雪月、不在繁华都市,而是一直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关注着农民、矿工。他说自己就是从底层出来的,在农村当农民是一种底层生活,在矿上当矿工也是一种底层生活,到报社后多年,仍与农村、煤矿保持着密切联系。文化、文学之根历来在农村,都市生活的漂浮往往为人性的表露设置了障碍,而在农村、煤矿则反之,人性的表露会更真实、更充分。在其新作小说《红煤》中,刘庆邦说自己更多地是在穿越矿难写人情、写人性。与其说《红煤》是一部煤矿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直面矿工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的小说,用小说的形式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作为煤矿文学的代表,刘庆邦呼吁社会应该关注在矿难中牺牲的生灵,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对矿工的人格和生命给予尊重。文学应该记录和表现他们的命运。这也正是小说《红煤》取“红”字为题的内涵关键。

此外,刘庆邦还谈到,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在写作中,作者不能固定读者对象,心目中的读者应是作者本人。只有忠于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思所感、通过“心灵化”处理的作品,才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