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理解的有效途径——杨燕迪教授应邀主讲“浙江潮”文化论坛第七讲

来源:. 作者:李宁/ 摄影:吴陈鑫 发布时间:2006-05-11

 

429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我院承办、《今日早报》协办的 “浙江潮”文化论坛第七讲在学院图信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燕迪教授作题为《音乐理解的途径:论“立意”及其实现》的讲座。来自我院、杭州师范学院的师生以及闻讯而来的音乐爱好者、媒体单位近400余人听取了讲座。院党委委员、副院级调研员余东东主持讲座。

杨燕迪作为卓有成就的音乐评论家和理论家,对西方音乐学和音乐美学均有独到的文化分析,对创作技法理论也有全面的论述。杨燕迪教授多年来从事中西方音乐理论研究,著述颇丰,在“西方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有着深厚理论功力和艺术造诣。正式发表著译约150万字,内容涉及音乐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多个领域。

在本次讲座中,杨燕迪教授首先对“音乐理解”的概念进行多方面的界定,随后阐明以分析“立意”来解读作品这种理解途径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和解读了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肖斯塔科维奇4人的纯音乐作品予以验证。最后,教授对该理解途径中蕴含的有关问题和几点优势做了进一步的总结说明。

杨燕迪认为,音乐理解是存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理解者在解读音乐作品意义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审美能力。所谓“音乐理解”:指的是理解者在面对个别的具体音乐作品时,对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的感受、领悟、认识和判断。音乐理解是一种在音乐的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或者说音乐理解贯穿于音乐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又可被看作是音乐家、爱好者的一种(特别是有关音乐接受的)审美能力。

通过回溯和梳理自己在思考音乐理解问题时所寻求的理论支持与资源,杨燕迪表示,对音乐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可以创作者对一部作品所持的总体“立意”为出发点和基石。创作者通过自己对人生、世界和艺术的体验与思考,在音乐写作中将这种体验和思考凝结为某种中心的表现“立意”,并在音乐材料的具体形式建构中和作品的实践过程中对这个中心“立意”予以具体的“实现”和展开。而接受者在理解音乐时,似乎可以采取这样的途径和思路:首先判断音乐作品中是否存在集中而深刻的“立意”,进而解释这种“立意”的意义和价值,随后考察这种“立意”是否得到实现。“立意”这个概念在触及具体音乐作品时,不仅能够涵盖内容,而且可以包纳形式——而这对于具有人文内涵同时又不放弃形体把握的音乐理解是至关紧要的。

在前述理论思辨讲解后,杨燕迪教授“下降”到更为切实的音乐作品谱面文本层面,从“立意”的视角对所选作品进行近距离剖析和解读。带着对音乐作品的理性思考,我们走进了世所公认的音乐艺术的殿堂里,聆听了“竞奏”内涵完美体现的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题呈现与调性规则刻意错位的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之“暴风雨”、永恒时间无尽延绵的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及用音乐思考死亡的肖斯塔科维奇《第15弦乐四重奏》。通过对伟大音乐作品再度审视,其中集中而深刻的“立意”予以解读。

在对自己立论的概括说明中,杨燕迪讲到,通过对上述各个作品的局部特征所进行的诠释性分析,可看出,以作品的立意概念为基点,考虑和解释作品的内在审美特性是一种可行的理解方法和角度。从“立意”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其一,从作品“立意”的角度出发理解作品,有助于理解者直接切入真正的艺术鉴赏通道;其二,与上述第一点有直接关联,解读作品的“立意”,有助于音乐理解的方向直接针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针对作曲家的创作心理;其三,从“立意”的角度观察作品,可以有效地凸显作品的中心特征,有利于在理解中把握作品最独特的方面;其四,从“立意”角度解读音乐作品,有利于避免音乐理解中常见的两大阵营的截然分割——爱乐者的印象感受式描述,学院派的干冷技术式分析;也有利于避免有关音乐的文字表述中常见的内容(意义)诠释和形式(结构)分析的彼此分离;其五,以作品“立意”为出发点求得音乐理解,有助于在音乐作品研究中开拓视野、更新方法,并借此推动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流。

杨燕迪教授以详实丰富的举证、周密严谨的论述赢得了全场赞叹,整个讲座既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又不失高雅的艺术熏陶,为众多音乐学习者与爱好者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会后,仍有许多师生沉浸在精彩的讲座中,他们在音乐教学、研究及学习中的种种困惑也在教授耐心、谦逊的解答中得到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