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文化论坛第八期文化沙龙日前在蓝宝茶楼举行。来自我院教学和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围绕“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发表了对校园文化的看法。
音乐系党支部书记沈恒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社团文化的重要性。他谈到,作为课堂的延续,各种兴趣小组、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约束学生的纪律行为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各种动漫大赛、DV比赛的举行更是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
附中副校长郭义江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人文因素。作为综合类艺术院校,我们学院拥有众多艺术类专业,各系部和附中都各具特色,要提炼概括出某个共同的特点是有难度的,所以在管理上不能统管统抓。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蒋中崎把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校园建设要有核心主题,从而辐射校园各个角落的布置,而且一旦确立了主题,就不应随意更改。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内心对创造的渴望,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承载的使命之一。
科研处副处长高红缨对我院音乐系的环境布置表示赞赏。她提出,环境建设可以从细节做起。比如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场所,美化我们的办公室、办公楼,这些举措很容易就能付诸实践,却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谈到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院党委委员、副院级调研员余东东指出,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有时往往比课堂教学更为重要。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背景下的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适时做出调整,教学手段和心态应适应时代变化。
文管系党支部副书记史长虹具体到教学工作,谈了三点看法:以教学为中心说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生身上;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创作研究室主任施王伟特别提到了学院承办的“浙江潮”文化论坛,八期下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谈到校训时,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大课题,每个部门、每位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具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