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演奏与创作——刘文金先生民乐讲座在浙图举行

来源:. 作者:黄向苗 发布时间:2006-08-03

日前,由我院和浙江歌舞剧院、浙江图书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共同主办的刘文金《民乐演奏与创作》讲座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刘文金先生是当代著名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被民族音乐界推崇为中国近代“自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我院教师和我省各文化单位的民乐创作人员和演奏员听取了该讲座。

刘文金先生的讲座主要围绕民乐器演奏、教学及创作展开。在谈到民乐演奏时刘文金说,演奏者要“记住每种乐器的优点,同时也不要忘记它们的缺点”。他强调演奏乐器时物理振动的充分发挥对音色的影响至关重要,并提到著名民乐演奏家赵松庭、闵惠芬、刘德海等在演奏时能让人感觉到他们所演奏的笛子、二胡、琵琶等整个乐器的振动均匀而透彻,这也是优秀演奏家和一般演奏者的区别。

谈到韵和韵味的形成,他指出,传统民族乐器其韵味的形成是与生俱来的。以瞎子阿炳(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演奏家在创造独特韵味上有非凡的能力。他说,提到韵味,有人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量化分解把感性、随意性的传授上升到理性、规范性的层面。例如,对力度、幅度的控制不要总处于中性状态,快速要清晰,慢速也要畅达,要让学生明白力度变化对表现一个音乐作品的魅力。他特别提到在教学中要淡化流派和习性的痕迹。而在乐队群体演奏中,更提倡张扬共性,排斥个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刘文金先生提到了何训田、谭盾、唐建平等一批青年作曲家,当时他们创作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使中国的民乐创作更加多元化。但是,能够真正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的作品尚属少数。他指出,在学习西方先进创作技法和经验时,年轻一代作曲家在理念上要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和依赖性,少些类似学生习作的作品,而要寻求、探索和确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创作理念。民族民间音乐是民乐创作者的母语,继承、借鉴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讲座中,刘文金先生还提到一个现象:由于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和对乐器本身的开发,高难度演奏技法的扩展。二胡、琵琶、古筝作品中出现的高难度技法越来越多,包括对揉弦、空弦、装饰音的处理等要求越来越高。他说,这不纯粹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为艺术而技术。高难度技法的运用是为了出神入化,是为增强艺术表现力、感染力服务的。高难度演奏技法的扩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各专业乐队、剧团外,高校等教学点是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阵地。他再次提到量化分解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讲座最后,刘文金先生为在场听众播放了由他改编和作曲的两首曲子: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创作的二胡、萨克斯合奏《二泉映月》;二胡、琵琶、乐队共同演奏的《火——彩衣姑娘》。优美的旋律一出现,在场听众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刘文金先生此次来杭,除举行讲座外,还担任了我院承办的“民乐新作品”评奖活动评委以及在浙江音乐厅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民乐“桃李芬芳”第74期观摩音乐会评委会主席,为全国民乐考级的优秀成绩获得者表演的节目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