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娱乐圈中频频出现的“张钰事件”、“饶颖事件”、“中戏黄定宇事件”等层出不穷的“丑闻”、“绯闻”事件,为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
与会者就娱乐圈中的荣辱观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现下演艺圈中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及娱乐圈的某些潜规则进行了猛烈抨击,态度鲜明地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对于最近在媒体和网络上争论激烈的“张钰”事件,同学们表示,像张钰这种事情不单在演艺圈有,别的领域也听说过。不过我们在座学生都可以保证,我们决不会这么做。影视表演专业的潘蓓蕾、黄元、李佳佳等同学认为,同学认为,让大家提前了解这些还是有好处的,“有些东西不怕学生知道得太多,就怕学生太单纯”,其实,同学们通过这件事对演艺圈有了一个提前的了解,见多识广,可以更有免疫力。依靠“曝光率”得到的光环,并非一种真正的荣誉。成名成家是每一个学艺术人的追求,但是我们要通过正当、积极的方式去获得,这样才能长久立足在演艺圈。也有同学认为,“明星”光环虽然很绚丽,但我们要学会冷静地退一步看自己。对“张钰”事件,同学们并不认可,这事件本身就不符合道德规范。现在一些媒体对明星们的负面宣传大过于正面,如果媒体更够对“明星”的私生活、负面新闻宣传报道得淡一些,少去理睬这样的事件,相信这种“曝光事件”也会相应淡化。
杨晓燕、张秀绿等同学谈到,事件总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要做到的是首先自己要放平心态,这些事件的出现不仅凸现了演艺圈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恐怕也是事件人自身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首先要准备好个人素养、专业技能、思想、素质等,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学表演的学生要进入演艺圈时,既好奇也有斗志,“明星”二字很有诱惑力,想“有所成就”的心态也无可厚非,但这个事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进入演艺圈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关键要在考衡的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放平心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前进。同时,对演艺这份职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思想上的不成熟也容易让人走入误区。
舞蹈系的何婧等同学谈到,成名是一把双刃剑,利弊是共存的。很多人放大了“利”,更多看到了“明星”这个光环随之而来的丰厚利益。现在有这么多人想“一夜成名”,原因是过于关注了“利”的一面,是利益的诱惑让他们迷失了方向。
音乐系朱婷婷、徐悦凤等同学认为,做演员首先是要做一个“人”,良知和德操很重要。现在,社会的某些客观现象存在且无法回避、难以掌控,这时候还是需要靠自己来坚持。对于“成名”,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用急功近利的眼光和投机取巧的做法对待艺术,这两者都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一旦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艺术就不再纯粹,追求的目标和初衷也就改变了。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超脱和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放平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是每个人都要走这条路,才能有上戏的机会。现在很有必要展开这种讨论,否则负面新闻听得多了,大家似乎默认了这种潜规则,这种默认对将要进入娱乐圈的学生而言十分不利,我们不应该有那种认知,似乎要成名都要经过这道“坎”。我们要警惕自己渴望成名的时候,不要利欲熏心,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要经常警惕这种似乎顺其自然的改变。这个世界需要让人相信,光明的一面总是多过阴暗。
音乐系副主任黄琦认为,演艺圈的人私生活展现在公众面前,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有时学生知道得越多,越有抵抗力,但也免不了有的人目的性更强。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教学生更多人文方面的东西,引导他们去学,去思考做人的道德的高低,品质的优劣,有些事情该怎么做,怎么处理。以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读书时候非常用功,家里也有钱,在读书的时候很朴素。但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突然在网上看到她和某个导演如何如何的传言,心里很为这个学生难过。这个孩子特别渴望成功,但她还是不明白,一件假的玉器进了富丽堂皇的商店,一时在灯光的照耀下迷了人的眼,终归是要被打回原形的。可很多人迷恋这闪烁灿烂的一瞬间,不顾一切要成名。有了这些前车之鉴的教训,同学们更应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这里媒体的责任也很重要,给树立娱乐圈荣辱观一个正确的导向。
戏剧系党支部书记梅跃进表示,这几年娱乐圈丑闻很多,对学表演的学生自然有影响。在一个渴望成“星”的人的眼里,拥有实现这种梦想的权力的人,即使他的权力其实是很小的,但也可以被放得无限大,即使只有很渺茫的机会,在他们看来也是改变命运的拐点。但是,做任何事都要看实力,娱乐圈尤其忌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习艺术的学生应该有当明星的想法,关键是如何去当,怎样去当,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在这个问题上,社会现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责任,而对于学校来说,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使他们有一个辨别和决断能力。尤其是女孩子,更要教她们自重、自尊、自强、自爱,能演好戏,首先要学会做人。
学生处副处长郑园全提出,艺术家和明星还是有区别的。成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何在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进行引导、导向,这是值得深思的。为什么演艺界中此类现象尤其凸出,这也跟媒体、网络的关注和报道有关。大家关注此类事件,让事件人由此而拥有了较高的“出镜率”,这也是现象某些艺人纷纷效仿的根源所在。但是,这些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是“成名”的必然条件呢?我们在校内要引导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育中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通过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底线,通过合理的定位来引导他们的发展。
宣教处处长马向东作总结发言。他谈到,《钱江晚报》关注演艺界荣辱观,并进行讨论和宣传,对负面新闻进行了引导,对艺术院校师生来说意义尤为重要。演艺界负面消极的现象不是现在才出现,只是现在信息传播较快之故。负面东西多了,就容易造成演艺圈灰暗一片的感觉。演艺界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都会有良莠不齐。但艺术院校培养学生,较之其他院校,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是在与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演艺界不良影响进行着“争夺战”。学生进入艺术院校时,是一张白纸,就看学校去描还是社会不良因素去描,还有一个怎么描的问题。我院对学生艺德教育历来重视,一是通过党校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各类讲座等形式,多方位引导学生朝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方向发展。经常性地请著名表演艺术家、演员到校开讲座,让学生不仅看到名家明星身上的光环,更了解艺德素质和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二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制度保障,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吸引,除了课堂教育外,学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如获“七艺节”文华大奖的音乐剧《五姑娘》、到上海等地演出的话剧《安妮日记》、越剧《白兔记》等,学生参与到这样的舞台演出中,增强了自信心,远离了是非。
讨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既是新闻媒体与艺术教育关于演艺圈荣辱观的一次对话,也是师生之间对于从艺和艺德关系的一次思想碰撞和交流。《钱江晚报》记者王玲瑛赞赏我院学生在荣辱观问题上的清晰态度,对于学院教师在艺术人才培养上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24日,《钱江晚报》人文版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院此次讨论会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