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表演工作坊”在康文与学生们的轻松交谈中开始,学过4年中文的康文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学生们自由交流,并且经常引用中式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康文鼓励学生把自己看成小孩,像天真的孩子那样装模作样地学大人说话,即使什么都不懂也要表现得信心百倍。随后,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们开始热身。先是一群人在舞台上向各个方向自由行走,接着自由活动双手、膝盖、腰部、头部……先是自我随意移动,然后即兴寻找进行对抗或互动……“工作坊”中的训练和普通上课模式不同,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演,而是通过营造气氛、游戏热身、细节练习、即兴创造等各种有趣的训练模式,让学生的内在感情外化、释放和放大,把每个人内心的“小丑”,也就是表现的欲望、情感的体验外化为真实自然、富有感染力的表演。
“小丑训练”作为戏剧中的传统角色之一,“小丑”(clown)最早起源于马戏团,之后进入戏剧舞台并发展保留至今。小丑技术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个“小丑”。近年来,西方戏剧界逐渐发现小丑技术对于提高演员素质的重要性,“小丑训练”成为众多戏剧院校的必修课。“小丑训练”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解放每个演员的本我天性,激发出他们孩童般的天真、好奇、机智、敏感,释放出各自的舞台能量,这也是戏剧系表演教研室力邀康文执教此次活动的出发点。
据了解,在西方小丑表演已日益成为紧张社会的一种调节剂。因此,
康文的“小丑表演工作坊”让我院影视表演专业的师生们第一次领略到了西方小丑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