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晨,四辆满载着我院各系学生代表和老师们的校车组成了一支车队,从学院内陆续驶出,车窗里洋溢着一张张青春的笑脸。车队一路驶过壮丽的钱塘江大桥、秀丽的杨公堤和宏伟的黄龙体育广场,窗外春色宜人,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挡不住大家的一意向前。
9点钟,校车准时到达目的地——浙江省图书馆,师生们进入二楼报告厅,然后正襟危坐,屏息等待。不多久,报告厅门口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身着一件米黄色外套,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坐在轮椅上,由工作人员和我们的院长何志云推着缓缓进入会场。顿时,整个会场掌声雷动,人们纷纷起立,不断有人送上鲜花,而他,始终面带平易近人的微笑。平和、素朴、亲切、诚恳,这就是史铁生先生带给我们的第一份感动,这就是“钱江潮”文化论坛第十一讲“文学与人生”专题讲座的现场。
“钱江潮”文化论坛第十一讲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我院和《江南》杂志社承办,主讲人就是我国著名作家——用生命和灵魂进行写作的史铁生。何志云院长做简单介绍后,史铁生先生便将开始了他的讲座。开讲前,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大标题——文学与人生,谦虚地说:“这个题目实在太大,我恐怕讲不好。我只是向大家谈谈自身的一些经历和个人看法。而且我自初中二年级后就再没有进入过课堂,今天的阵势让我有些惶恐。” 场内听众露出笑容,几句平易近人的话拉近了主讲者与观众的距离。整个会场十分安静,听众都用心体会着这位特殊的勇者说的每一句话。
史铁生先生的讲话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时间,却每句话都让人受益匪浅。他说,写作就是要深入生活地去思考,而他自己,就是一直在自己的生活里挖掘、思考着,因为“自己的生活才是最深入的”。他提倡“问题意识”,要诚实、善思,“在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的地方再问一下,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在有限的命运里做无限的选择,在有限的命运里无限地完美自己”,他身体力行着这句话,并交出了一份令人叹服的答卷。他说,自己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往上走,接近上帝,接近信仰。”。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在讲说过程中,史铁生先生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稿纸不时翻动,他说,为这次讲座已准备了很久,可惜眼睛不好,纸上写着的他都看不清,只能凭记忆说这些。这样一句他说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场下观众都沉默了。久病的他在寂寞的轮椅上,忍受病痛,孜孜不倦地为心中信仰努力耕耘着,他言语中透露出的坚强和乐观让我们由衷钦服。
铁生先生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业余写作,“写作是与灵魂有关,它是灵魂的危机者”,“写作要会提出问题,深入生活”,他对写作的一些看法是独到而与众不同。对“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他只用了一个反问就为大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活着为什么会没有意义呢?”,“既然你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会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呢,明白了活着没有意义,那就是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不是吗?!”他的话充满哲理,让人茅塞顿开。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史铁生先生一一悉心作答,主讲者与听众间的交流和谐而顺畅。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倏忽已过,走出报告厅,只见外面晴空万里,消失了几天的阳光终于重回大地。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放在心里细细体味、好好收藏的,从此以后,我们心中会多出一方宝藏,那就是铁生先生的坚强和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