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体验法国话剧《杜拉斯》的全新好味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施晴蓓 发布时间:2007-05-24

    52223日晚,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力邀法国导演联手创作的法国话剧《杜拉斯》在我院实践楼黑匣子演播厅倾情上演。该剧源自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说《写作》与《大西洋的男人》,浙江大学各校区不同专业喜爱法国文学的同学和杭州外国语学校法语专业的同学来到这里,与我院同学一起观看演出。

进入演播厅前,记者采访了这场话剧的执行监制张渊先生。张渊说,此次演出采用新颖的双语演绎方式,两位中国演员与两位法国演员用自己的母语共同表演这部作品,这是突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四位演员仅接触排练了一个月,就已于51020日在上海话剧中心连续演出十场,反响良好。随后,导演李得艺决定在杭州、南京继续演出。

安静、纯净的白,这是记者进入剧场后的第一个感受。观众席的活动座位全部被收起,几乎空出了整个剧场的空间。地上铺满了纯白色的桃花纸,一百多张黑色和白色的凳子错落摆放在覆盖白纸的地面上,隐约构成中文的“女”字形状,四位女演员安静地坐在剧场的几个角落。观众席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观众席。没有音乐,没有工作人员,导演兼灯光师在舞台上方静静注视着入场的同学。浙大、杭外的同学们按捺不住心中的诧异与不解,小声交流着。我院戏剧系的同学们则安静地在凳子上就座,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

    灯光熄灭,全场漆黑寂静。当灯光再次亮起时,法国演员安·高丝茂用高亢的声音和优美的法国语调喊出第一句台词。她就站在观众们的面前,深情地望着同学们,观众的目光顷刻被完全吸引。这的确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演出。在演出前半场《写作》中,安·高丝茂与林奕身穿斑斓多彩的唐装,而在后半场《大西洋的男人》中,杜妮亚·西绸娃与牛牛穿着中国女性钟爱的旗袍。她们没有特定角色,只是单纯用感情和语调,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说出同样属于女性的声音。四个人在舞台和观众之间或来回走动,或安静伫立,或在地面匍匐前进,或神经质地飞奔尖叫,时而又妩媚甜美地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与我院戏剧系几位同学之间的互动。据了解,他们已经于前一晚观看过整场演出,但由于首次接触这样的表演形式,在理解上仍有些困难。于是,意犹未尽的他们今晚再次踏进了表演现场。整场表演中,戏剧系同学不断寻找契机与演员进行交流合作。他们与演员拉着手一起绕舞台奔跑,用地上的白纸为演员做了假面具、纸飞机和大大的爱心,用凳子为高高站在凳子上的演员铺路……演员在同学们配合下,将表演带入了一个个小高潮。

    两个小时后,四位美丽的女人在热烈掌声中向观众鞠躬道别。离开演播厅时,同学们兴奋地交流着感想。记者了解到,浙大带队教师唐珍女士是浙江大学的法文教授,更是本次演出中这两篇杜拉斯文章的中文翻译。她对记者说,这场话剧理解起来有难度,杜拉斯的作品属于现代新型小说,表现的是女人本能的感受与欲望,这在过去不被人重视,而现在,杜拉斯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她觉得很好。

    表演结束后,在张渊先生的翻译下,记者与该剧导演李得艺先生进行了短暂交流。李得艺表示,他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形式,是因为考虑到杜拉斯的作品多是文本形式,用这样方式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和感情。身兼导演和灯光师的李得艺还表示,表演过程中,所有灯光全都是即兴的,配合演员在舞台上的即兴表现。当记者提问“演员和观众间的互动是否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游戏呢?”他回答:“可以这样理解,但也并不完全是游戏。我想让演员们把杜拉斯作品中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出来。”他还表示,与上回的表演不同的是,这次演出时,观众和演员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在得知刚才与演员进行互动的是我院戏剧系同学时,李得艺对他们的表现表示赞赏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