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艺术 活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向东 发布时间:2007-05-18

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设计完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后,便专注于设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徽标。带着对这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积淀和新立为高职院校后便具有骄人姿态的学校的解读和领悟,一夜之间,他勾勒出一幅构图简洁、色泽鲜明、姿式优美、意蕴生动的图案:一位做着倒踢紫金冠”动作的舞者挥舞起飘扬的绸带,绸带和舞者分别划出了“浙”、“艺”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于图案中,观者可领略到青春、艺术和活力的融合,感受到这座艺术学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从中专升格为高职只有短短五年,但秉承半个世纪艺术教育的历史文脉,延续中专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走过五年高职办学之路的学院,找准办学定位,提升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特色,不仅在浙江艺术教育界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艺术教育界和文艺界捷报频传,声名鹊起。

“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的作用,省委非常重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还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这样几所高校更直接地对文化大省建设有支撑的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去年来学院视察时说了这样的话。这可视作浙江省高层领导对于浙艺职院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的期待。

一、

浙江历来被视作文物之邦、戏曲大省,与浙江艺术事业发展繁荣密切相关且功勋卓著的浙江艺术学校历来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曾四次被教育部、文化部评为全国重点艺术中专。黄源、盖叫天、姚水娟、周传瑛、王传淞、赵松庭、周大风这些名播全国的艺术大家在这里执教过,我们仿佛看到一棵棵艺术的参天大树在这里永远挺立着;茅威涛、杨小青、周迅、董卿、何赛飞、陶慧敏这些闻名于国内外名家明星从这里走出,我们恍若看见这里的天空群星璀灿,光泽四方;翻阅浙江文艺界名家、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名录,浙江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比比皆是。浙江艺术学校合为时而建、合为势而兴,成为浙江文艺事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

合为时势而建的机遇再一次降临浙江艺术学校身上,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而生出的文化大发展和艺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2002124,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浙江艺术学校和浙江省电影学校、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合并,建立全日制综合性国办高等艺术学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并迁校址于钱塘江南岸全新建造的滨江高教园区。同年320,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喜庆的鼓乐声中正式挂牌成立,浙江艺术教育事业从此开始续写新的篇章。

 

二、

“求真、尚美、精艺、修为”,走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大门,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的褚红色的校训。求真理、学真知、做真人,崇尚美、发现美、创造美,学无尽、艺无涯、精技艺,修其身、立其德、践荣辱,八字校训丰富的内涵与学校五十多年发展历史和艺术教育特色相观照,凸现了学校培养艺术人才的人文追求和专业特色。与“校训石”横向呼应的是侧卧于校园广场西侧草丛间的“明星校友石”。那是两年前学校五十年校庆时明星校友们返校时的签名,墨绿色地刻印在粉褚色的砂石上,一如是对校训的响应和印证。回望学校历史,“求真、尚美、精艺、修为”已成为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教师和学生但凡取得成就者,无一不是校训这一精神灵魂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属于黄龙洞老艺校的那些荣耀与光泽已历史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并渐渐泛黄,凝结成一个时代的象征。五年艺路历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用什么来注解她新的内涵?翻阅《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报》,看到一个新兴学院建设发展的成长足迹和丰硕成果在这里历历在目,仿佛一个个回放的精彩镜头……

20036月,学院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内涵建设上铸就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新里程碑。7月,时任常务副院长的卢竹音教授荣获2003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成为全省40多所高职院校的惟一获奖者。8月,由文化部主办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98舞蹈班学生殷硕以《扇舞丹青》描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神韵,获得中国舞(少年乙组)表演三等奖,实现了浙江省在这一全国性重要赛事上的“零的突破”。

20045月,艺院学子再度艺惊北京,在文化部教科司主办的“蚁力神杯全国戏曲戏剧比赛中,戏剧系学生潘蓓蕾、张幕子分别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戏剧青年组主角和配角一等奖,以浙江戏剧新生代的骄人姿态登上领奖的舞台。8月,音乐系学生陈韬参加第十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浙江赛区金奖、全国总决赛“荧屏奖”。9月,学院经历了最辉煌的一次艺术经历,历时一年多排演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以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气息广得好评,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五姑娘》之后,全国艺术职业学院纷纷效仿创排大戏。同月,学院参加第二届全国越剧演唱比赛,戏剧系学生孙伟娟在数千名参赛专业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

20054月,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成为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彰显学院专业发展成就。7月,院学生会主席、文管系学生韩荔作为全省40多所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学联第24次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9月,戏剧系创排演出的话剧《安妮日记》赴上海公演,连演连满34场,观众达4万余人,载誉而归,被文艺界人士誉为“看到了浙江话剧界的一缕新曙光”,见证了艺院影视表演艺术的实力。同月,附中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学生宋姗姗参加第六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女模总决赛,获得季军和“十佳女模”称号。

200511月,学院举行五十周年校庆,四方领导宾朋校友齐聚,同庆共贺学院盛世华诞,共享艺术成果辉煌。期间2005杭州·艺术教育高峰论坛开讲,国内外艺术教育界名家云集交流。同月,致力于打造浙江文化品牌的浙江潮·文化论坛开坛,韩美林、史铁生、仲呈祥等名家先后作客论坛主讲。12月,由著名导演杨小青执导、戏剧系04戏表导班学生演出的教学剧目新编南戏越剧《白兔记》赴沪参加上海戏剧学院60周年院庆庆贺剧目展演暨“白玉兰戏剧奖”演出,引起上海文化戏剧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20068月,学院参加全国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04级舞蹈直升班学生杨剑以舞蹈《计·空城》力夺B级中国古典舞青年组一等奖,再一次实现浙江省在这一全国性重要赛事上的新飞跃。10月,“良渚文化杯”第三届全国越剧大奖赛,戏剧系学生王小卉、胡洁婷、毛春梅获得专业组金奖。11月,音乐系学生胡颖、林叶恒参加第四届“珠江钢琴杯”全国音乐教育五项全能比赛,获团体三等奖和个人全能二等奖、钢琴单项第二名和指挥第三名。12月,学院和全球规模最大、中国首家“国家级影视产业试验区”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是历来重视教学实践实训的学院与社会最大的一次合作办学。

历史的镜头还摄下了频频到世界各国交流演出的学院师生,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师生们的艺术之美,如参加英国阿伯丁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师生们精彩展现中国艺术,为中国赢得了声誉,得到了中国驻英使馆和艺术节组委会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受到外交部通电表彰。学院还与美国迈阿密舞蹈学校、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新加坡艺术学院、德国考富伯伦音乐学校、德国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王仁曼芭蕾舞学校等频繁互访,交流学习,合作办学,为师生开辟了广阔的教学实践天地,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声誉,传播了友谊。学院也由此成为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美丽多姿的“金色名片”。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也在同步发展。《不同歌唱类型“歌手共振风”及音色形成的机里研究》被列为文化部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课题《造好孵化器,催生新成果,全方位推进表演艺术类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省级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越剧唱腔》和《中西音乐史和作品赏析》成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表演艺术综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和《建设文化大省背景下浙江省艺术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是新世纪教改项目,《音乐名作赏析》被列为省级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和艺术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学院凭着点点滴滴取得的耀眼的艺术成果和教学成果,聚沙成塔般在艺术教育界堆筑起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品牌。

 

三、

如果说教学成果是一所学校发展和进步的外化和标志,那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她是在怎样的内蕴力推动下走向成功的彼岸?

是半个世纪艺术教育人文精神的传承,是文化大省建设和时代发展的召唤,是学院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引领。

拥有戏剧、音乐、舞蹈诸多表演类专业和美术、影视技术、文化管理等非表演艺术专业,在浙江艺术院校中是独此一家。它所带来的挑战是如何集中优势力量办学,以面对日渐扩张的社会高校开办艺术专业的竞争压力;它所带来的机遇则是协调好各专业的共同发展,对于学院办学的整体发展将产生良好的推动力。学院在五年的发展中,把握机遇,正视挑战,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综合实践打造优势,“三个融合”丰富内涵,为建设文化大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这一学院办学特色的确立,使办学目标、办学路径、办学方法以及人才目标清晰了。从学院所取得的成果看,人才培养得到最好的体现,在全国和国际上频频获奖的学生就是成果。创作研究并举以及由此产生的成绩,体现了浙艺院从单纯的艺术办学向高办学转化的成功嬗变。构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则体现了浙艺院综合艺术办学的特性,所有表演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在这里并非是隔膜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音乐剧《五姑娘》调动了学院所有专业系的100多百师生的力量共同参与,音乐、戏剧、舞蹈专业学生承担舞台演唱、舞蹈和表演,美术专业学生担任舞美服装化妆,影视技术系学生作起灯光设计和操作,文化管理系学生协助管理和宣传。一台剧成,全院受益。

找准定位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学院而言,面对教育大发展形势下浙江高校蜂拥而上办艺术专业的形势,明确办学定位事关发展前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集中精力办好高职艺术教育,以培养表演类艺术人才为核心,办精办强表演类专业,积极拓展非表演类专业,协调培养艺术设计、艺术科技、舞台技术和文化管理等专门人才,立足浙江、辐射全国,使学院成为艺术人才集聚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浙江和全国的文化发展服务。

学院的近期发展目标是经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浙江省艺术类院校中教育教学质量一流,艺术创作活跃,教科研成果显著,以表演类专业为核心、非表演类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成为浙江省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研究、创作的重要基地,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教育教学,努力使学院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而使成果卓著,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