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部分创作骨干赴台州进行海洋文化采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铮 发布时间:2007-06-15

民风民俗是民族艺术的无穷源泉,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当本着继承和创新的态度,对其进行挖掘、研究和发扬,以创作出富有特色品性的艺术作品。6月8日至10日,我院部分创作骨干在科研处的带领下,对台州石塘、大鹿岛、大麦屿进行了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是对海洋性开放型民间文化的规模化汲取,短短两天半行程中,老师们集中对其典型个例进行了考察采风,其中,石塘的大奏鼓、渔民劳动号子是非物质文化,而石塘的长屿硐天、里箬村的陈和隆旧宅、大鹿岛的石刻、石雕是物质文化。

本次采风首站是石塘的里箬村。由于石塘是稳岭历史上的海洋渔业中心,而里箬村又是该镇最具代表的文化村落。当我们由温岭文化馆柳梦同志领入村内时,海港渔村特有的咸湿气味便充盈周遭。据当地民俗专家陈其恩介绍,里箬村80%的村民依然以打鱼为生,绝大部分祖籍福建惠安,所以该村民风多沿袭闽南习俗。他们大多胸襟开阔、断事干脆、刚毅直率,这些文化习性也随着常年渔业生活积淀在他们的劳动号子和大奏鼓中。

里箬村劳动号子,是因渔业以海船为主要生产工具,对海船的起重和推进必然要发动众人的力量,为使人们在这些笨重的劳动中齐心合力而产生的。和其他地区的劳动号子一样,里箬村的劳动号子也是一人引领,众人齐应。当地渔民在陈其恩先生带领下,在村支部会议室内为我们表演了“张网”和“水下打夯”的劳动号子。这两段都是第一、二拍引领,第三拍是众人应和并一起用力。引领者的声强极高、高亢粗犷,声惊四周,足以将众人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渔民们不仅将愉快的旋律和节奏融入到沉重的生产劳动中,而且特有表达欢庆喜悦心情的艺术形式,大奏鼓就是其中之一。里箬村保留的“箬山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传统舞蹈,在06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本是闽文化中的“车鼓亭”,经由里箬村民间艺人陈其胜整理,庄道春、陈祥丰主倡,将“福建老太”(老年“惠安女”)的形象和装饰进行艺术夸张而成的男扮女装的乐舞奏演。海洋性文化赋予它自由的艺术品性,舞者个个手执乐器,按着大鼓的点奏自由跳跃,充分展示了开放文化的情感冲动以及海洋的力量与张力,给观众以奔放粗犷,幽默诙谐的艺术美感。据参舞者、里箬村青年陈祥标说,自己是和爷爷学的大奏鼓,村里的许多小孩也对之耳熟能详,温岭其他地方的人也会表演。可见大奏鼓已经成为了温岭海洋民间文化的艺术标签。李人麟、孙天添等舞蹈老师对表演者的“惠安女”头饰产生了兴趣,认为对塑造昂扬奔放的舞台形象有利。虽然村民说现在的女性大多不打这种发饰了,但就在出村的石板路边,我们注意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依然打着“惠安女”的头饰时,不约而同地按下相机快门。

里箬村还有一处物质文化:陈和隆旧宅。该建筑群为木石结构,包括两座四幢屋,一个小花园,一座石砌炮台,总面积600多平方米。03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遗址,06年作为惠安建筑文化的典型范例被开辟为“渔区博物馆”。当然,温岭石文化的代表还是长屿硐天和大鹿岛石刻。

告别里箬村后,我们便来到长屿硐天,它是一个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的石文化风景群,由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和野山四大景区组成。是系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历经1500余年,共凿出了28个硐群,1314个硐体。我们着重参观了双门硐,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岩硐音乐厅”。该音乐厅已纳入基尼斯记录,并获1998年度基尼斯之最”最佳项目奖。

游览长屿硐天,不仅目睹了堪称举世一绝的中华石文化的精髓,而且从这些硐群形成中体悟到温岭渔民千百年来掘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每一片平直犀利的斧凿崖面都显示出温岭人的硬气和倔强。目前,长屿硐天代表性景点有:八仙岩、凌霄硐、观夕硐。八仙岩景区位于凤凰山东侧,因山巅岩壁上有八块酷似八仙聚会的山岩而名。景区以八仙岩寺为中心,连结着石梁纂、石梁古洞、凌霄硐宫等39个景点,集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人称仙乡。游览中,我们还有幸在岩硐音乐厅聆听了“采茶曲”、“步步高”等传统民间音乐,并惊喜地得知乐队的演奏者中不乏我院培养的文艺工作者。

素有“海上森林公园”之誉的大鹿岛是本次采风的第三站。大鹿岛由隔水对峙的大鹿山和小鹿山两岛组成,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距玉环坎门港6海里。岛上植物达38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87.5%,已成为全省森林最好、植物最丰富的海岛。如万顷碧波长缀的翡翠。因受海浪长期冲刷,风化剥蚀,大鹿岛沿海海湾蜿蜒曲折多变,海蚀地貌相当突出。可谓奇礁林立,怪石丛生,形成了众多奇构异形的海蚀景观。之所以选择大鹿山作为采风点,是因为它拥有全国罕见的岩雕艺术作品。1995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几上大鹿岛致力于岩雕艺术的开拓。他以三分之一是天成,三分之一是人工,剩下三分之一有待时间去日晒、风吹、雨打来完成的创作思路,以石赋形,以海生动物为题材,衍汉墓魏窟绝艺,采用浮雕、圆雕、线刻等形式,就势凿出近百件造型夸张、古朴粗犷、神态各异的海生动物群雕,与海岛粗放的格调融为一体,更与大海磅礴的气势和谐统一,构成了既是天成又是人为的艺术景观。进入大鹿岛就象进入雕塑世界,置身于美的神话王国。我们选择大鹿山作为夜宿点,就是要在风情并茂的山海间,领悟回归自然、复现传统的美学情韵,除岩雕外,大鹿岛还拥有众多名家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蟹山龙门桥“龙门赏石”的景区。如刘海粟的“大鹿岛”,朱屺瞻的“海上云岗”,沈定庵的“大朴不雕”,申石伽的“天籁”,洪世川的“龙宫将军”,沙孟海的长、宽2.5米的巨字“龙”等,也很值得学习。

本次台州海洋文化采风之旅,使老师们暂时撇离庄严缭绕的气韵,投入开放冲动的灵性之美。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文化传承,还是艺术启发,都是一段记忆深刻的旅程,衷心希望科研处能更多组织这类富有成效的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