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图信中心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於贤德应邀参加科研处举办的第六期学术讲座,主讲《艺术创新三要素:感兴、想象与技艺》。副院长黄大同主持,学院各系部近200名师生听取了这次讲座。
作为宁波人,於贤德曾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多年,对故乡的土地有深厚的感情。讲座前,他特地书写了“千帆美满风”、“意境璀璨”两幅作品赠给学院。
於贤德教授说,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艺术发挥审美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基础,也是艺术生命力的表现。艺术创新是艺术工作者的基本追求。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艺术形象的创新,而形象的创新需要勃发的内在生命的感悟、丰富的想象与精湛的技艺,它们是艺术创新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柏拉图曾说“艺术不可以传授”,因为艺术不是技术,需要艺术工作者投入心灵甚至生命的力量才能感动人,否则只能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於教授建议大家广泛接触大千世界,留意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从而引发心灵深处的巨大激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於贤德还充分肯定了想象的重要性。他表示,所有的发明创造第一次出现都是在文学艺术中。比如眼下全国关注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其最早的构想就是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又比如神话小说里虚构的“千里眼”“顺风耳”,现在我们也能通过全球直播的卫星电视轻易实现。生动新奇的想象是艺术创新的必需。於教授笑称,《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奥斯卡的失败就归根于其想象的贫乏。
说到技艺的重要性,於贤德教授特地提到了我院名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盖老当年看到挑夫挑酱油,扁担一颤一颤而酱油一点不外溢,由此悟出了京剧表演的步法。於贤德教授表示,盖老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职业敏感正是其精湛技艺的体现。有了庖丁解牛、《卖油翁》中所说的“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样出神入化的技艺,才能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挥洒自如的自由,才有可能在艺术的天地里实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