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积极探索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宣教处 作者:杨晓浤 发布时间:2007-12-29

11月8日至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2007年度“综合演出季”成为冬季杭城舞台的一道靓丽风景。音乐剧《五姑娘》、话剧《茶人杭天醉》、越剧《白蛇传》,各类毕业生专场音乐会、歌舞晚会等在学院各大场馆次第呈现,向杭州观众尽情展现着浙艺学子的青春风采。昨晚,作为“综合演出季”系列研讨会核心项目之一的创新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哨兵国宾馆举行,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应邀前来,为学院发展进行把脉。

在总结5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集综合性艺术门类较齐全的优势资源,集创作、教学、研究于一体的优势资源,集设施完备的艺术实践基地优势资源,推出了“以剧目为载体,以基地为保障,打造艺术院校应用性人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院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立和应运而生的“综合演出季”的推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将教学与演出的有机结合,来自于学校五十年办学经验的沉淀和升华,来自于为文化大省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年来,学院持续和深入推进综合艺术实践改革,一方面锻炼各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和积累了系列艺术作品。如获得“七艺节”文化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和优秀话剧《安妮日记》、越剧《白兔记》、《白蛇传》等。这些剧目既是学院推向社会的优秀艺术作品,又成为学院实践教学的经典剧目和学院艺术教学的经典教材。

12月28日,在学院召开的以“创新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研讨会上,省教育厅高教处和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与学院领导、各系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从不同角度对学院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议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高等综合类艺术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探讨。与会者集思广益,碰撞思维,交流观点,提出建议。

会上,院长何志云代表学院党委和行政向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党委书记林国荣作总结发言。副院长黄杭娟结合PPT演示向专家汇报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情况。专家们表示,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感受到艺术的熏陶,领略了富有感染力的演出。学校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实践的融合,不但强调高技能,而且强调高素质,重体验、重实践、重创造。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表示,艺术类教育相比于传统教育,它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学院的创新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马树超认为,从艺术类中等职业院校到高等院校,除原来的培养艺术类人才这一任务外,还必须要承担起研发任务和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同时,这里的研发能力是指能使整个服务领域充满朝气的一些“高招”;时代变了,与以前教师承担的知识传授、艺术传递的使命相比较,在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强化教师的“脚手架”功能,这就要求教师需积极提升自我和改变教学方法;就业导向要以职业领域变革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整个职业岗位要求来引导教育教学大纲。他建议确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用指标来反映情况,并建立起规范的考核制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认为,分析全国现有16所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特点,这很重要。要关注它们的动态,分析它们的优势,了解这条战线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建议学院对中职和高职的分别管理与衔接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教授指出,应该站在更高层次看发展。从学院整个办学情况来说,一要了解面上,二要了解省上的,三要了解同行。专家们还提出了尖子人才和面上人才如何进行同步培养、专业特色与专业基础理论如何融合渗透等问题。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方永平表示,专家们的发言很有启发,高屋建瓴,能引导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底蕴深厚,现在面对新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向未来,学院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对学院,他提出了四点希望: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加强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改革;要有志向,成为同类院校的排头兵,扮演好自身角色,承担起使命。

当天下午,与会领导和专家还参观了学院校园和综合实践场地,观摩了学院的2007年度“综合演出季”展演节目——音乐剧《五姑娘》,并给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