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民乐创新座谈会

来源:科研处 作者:黄向苗 发布时间:2007-12-27

 

我院附中的卢伟同学在2007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喜获少年组拉弦乐器类铜奖。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院乃至我省的民族器乐与北京等地的距离依然存在。鉴于此,12月21日下午,科研处邀请学院一批从事民族器乐教学的教师在13号楼五楼会议室召开民乐创新座谈会,旨在通过参加此次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经验,带动学院民乐教学、创作和演出的革新。

民族器乐是我省传统强项,曾涌现出如“江南笛王”赵松庭等一批艺术大师。但透过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差距,对此,在座教师都有同感。学院的老院长、教学督导卢竹音认为,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一批民乐人才。从学院角度看,我们要放眼全国,把民乐作为学院的特色与特长来抓。他认为学院有良好的民乐基础,可以达到“用较小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果”,并建议学院在思想上重视、舆论上引导、政策上倾斜,组建一支乐器齐全、行当齐备、有专业指挥的全省最大的民乐乐队。

如何从教学上促进民乐发展是与会教师讨论最多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教学首先要规范化,让学生打好基础。何占永说:“学生知识靠学校,学校出名靠学生。”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练好视唱练耳,坚持使用五线谱上课。同时,器乐教师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附中高澄明强调,只有打好良好的基础,拥有突出的技巧才能增进能力、寻求创新。音乐系民族器乐教研室主任吴登国作为卢伟的专业导师,全程参与了这次比赛,他有感而发说,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树立节律、音准和追记思想,我院学生与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差距也体现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他认为要做好“师为导、耐为久、热为动”,即首先教师要起导向性作用,引导学生做人的准则;其次要有耐心、学会忍耐,坚持持久地练功;最后,有热情才有动力。他还强调“人体、琴体、乐体”三者合一,要做到心与音、律的结合。成教部负责人谢青主张抓好“创作、排练、演出”三个环节,院部、科研处、各系部以及实践部、青年艺术团紧密配合,系统地走产业化道路。

“新民乐”是近几年兴起的艺术形式,以女子十二乐坊、青年二胡演奏家王晓楠为代表,广受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在商业演出市场上大获成功。那么,该怎样看待这种艺术样式?音乐系专业教师张新伟认为,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传统音乐形式进行教学及参加各项赛事,另一方面尝试新民乐用于演出。对此,何占永提出异议:新民乐是追求娱乐性的艺术形式,能让观众喜欢固然好,但真正的高雅艺术似乎不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音乐系副主任黄琦则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终极目标,重要的是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代表时代需求。吴登国建议培养学生“第三只耳朵听音乐”。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现在的音乐创作形式也有了变化。中国民族器乐逐渐分化为两派:以谭盾、叶小钢等为代表的变革派,以及主张传统民族音乐的一派。现在的观众,有人喜欢变革,有人更爱传统。我们的学生要适应社会需求,把传统音乐做宽、做深。

此外,与会教师对学院的民乐队也提出了建议。音乐系副主任黄琦建议学院组建固定的民乐团,有利于优秀演奏员带动其他队员共同进步。至于生源,学院可以到少年宫或文化馆义务演出,以便发掘有潜力的民乐人才。同时,学院可以为浙江民乐界的创作人员免费排练,一发现好的曲子就可以作为学院的保留曲目。卢竹音也认为,抓好创作,抓好人才的基本功,加强合奏能力,不愁组建不成好乐队。

最后,学院党委委员李人麟总结发言。他表示,学院内的民乐演奏滞后于市场,专业教学的运作和制度的形成与国内知名院校也还有差距。他概括性地提出几条建议:有选择地参与有影响、分级别的赛事;争取每年有民乐专业的创作立项;有计划地组织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观摩演出;各系部制订制度鼓励民乐创作,排演经论证、推荐的曲目;有计划地添置乐器;处理好附中少年乐团和学院青年乐团的关系,统筹安排,保证排练的时间。